隨著信息化技術與制造業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企業對于應用信息化技術的認識,早已“今時不同往日”。從起初的偏重于物流和財務,發展為如今的涉及資源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甚至于可以根據車間內即時的生產情況動態調整生產節奏,發展“智能制造”已經成了整個行業實現效率和效益最大化的一種共識。
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北自所)作為工業自動化領域內開發、設計、制造、安裝到服務全面解決方案的提供商,以獲批全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試點單位為契機,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持續推進智能工廠、產業化基地及平臺建設,充分強化研發設計服務和制造業有機融合,不斷提升總集成總承包水平,積極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提供裝備制造行業的研發設計、智能制造等服務能力,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在北自所董事長王振林看來,踐行兩業融合可以進一步激發行業內生動力,從而以產業鏈為樞紐,利用工業大數據技術推動制造業企業向價值鏈兩端延伸,加快對制造業的數字化改造升級。
以智能制造帶動服務業發展
自成立以來,北自所推進智能化數字工廠建設,致力于制造業領域自動化、信息化、集成化技術的創新、研究、開發和應用,業務涵蓋工業軟件、智能裝備、智能生產線和技術服務等多個方面,深耕倉儲物流、機器人、電子加速器、液壓傳動等多個領域,在物流、汽車、冶金、石化、機械、電子、能源、航天等多個行業擁有豐富的全面解決方案和工程經驗。
通過構建智能化生產系統、網絡化分布生產設施,北自所的智能工廠實現了生產過程的智能化與生產設備的智能物聯、智能管控,同時在數字化設計、仿真、建模、工藝方面結合智能車間建設進行實際應用研究,實現了智能工廠的智能規劃。
企業信息化系統(erp)接到訂單后,將基于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具有豐富設計知識庫和模擬仿真技術支持的數字化、智能化設計系統,在虛擬現實、計算機網絡、大數據等技術支持下,在虛擬的數字環境里并行、協同地實現產品的全數字化設計,結構、性能、功能的模擬與仿真優化。
車間信息化系統(mes)根據設計結果進行排產,生產控制系統與mes系統互聯互通、數據交互,包括傳輸生產數據和設備狀態,接受mes控制指令,可自動調整參數以滿足不同產品的生產,大幅度提高生產品質和生產效率;同時結合智能物流系統(wms),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實現智能化生產制造,提高裝備數字化交付能力、服務能力。
在此基礎上,為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構建制造業智能化體驗驗證體系。充分發揮驗證中心協同效能,針對我國智能裝備重要關鍵性、基礎性、共性技術問題,開展數字化系統、智能化關鍵裝備、工業云計算、工業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協同攻關,推動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應用示范,面向自主品牌智能化關鍵裝備、核心部件、數字化系統、網絡信息安全產品等,開展集成應用適用性、可靠性測試驗證,為國內企業提升技術、質量、性能水平的提供咨詢服務,建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和服務體系。
針對企業痛點定制升級改造方案
為促進工業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型,北自所積極探索柔性化定制,根據不同領域客戶情況,深化研發體系建設,保障科研創新,以“需求驅動、精干高效、合作開放、支撐發展”為基本原則,針對企業存在的痛點及數字化生產需求,定制面向企業的數字化生產方案,構建需求牽引、客戶參與、合作研發、集成創新、應用示范、規模發展的行業發展模式。
經過多年積累,北自所形成多套可復制推廣的從單元技術到系統平臺、從專機設備到數字工廠的產業數字化信息化解決方案,加強智能制造領域核心技術創新突破和產業化,助力制造企業加速步入智能互聯、融合創新、驅動轉型,實現了工業企業系統運行自動化、數字化和信息化。目前,公司已為鄭州、杭州、蘇州、青島、宜昌等地的上千家企業提供診斷及技改服務。
與此同時,王振林介紹道,北自所依托制造業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充分強化研發設計服務和制造業有機融合,以期可以提升智能制造集成水平。
北自所瞄準兩業融合關鍵環節和突出短板,推動研發設計服務與制造業融合發展、互促共進,以智能制造為核心,整合研發設計、設備制造領域資源,并購物流相關裝備加工制造企業,提供需求分析、咨詢設計、制造采購、施工安裝、系統集成、運維管理等一攬子服務,提供全面解決方案。
據悉,北自所緊抓智能制造和物流行業大力發展的契機,深入自動化倉儲物流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研發,目前已成功完成900多個自動化物流系統等智能制造項目,業務鏈涵蓋了從生產型物流、配送型物流到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的全物流行業,提供集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體,包括加工、搬運、倉儲、配送等一系列環節的全面解決方案,已在制造業、食品、醫藥、化纖、家居、冷鏈等多行業領域成功應用實施。
構建兩業融合,多層次科技人才培養體系
王振林認為,如何充分發揮北自所自身優勢,將科技服務、信息咨詢、工業設計與集成等生產性服務滲透融入到智能制造環節,提升制造業創新能力,是北自所發展根本問題,也是推動兩業融合發展的首要問題。
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加強人力資源保障,改革完善人才管理評價制度,探索建立復合型人才評價和職業發展通道體系。要引進和培養既有融合視野又具有跨行業實踐經驗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努力打造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技藝精深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加大行業管理人才與技術創新人才的儲備力度;探索基層管理人員和操作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方面,要立足創新驅動,建立更高效的制造企業、服務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體系和協同機制,探索將生產性服務環節的隱性技術和知識轉化為制造環節的顯性知識和生產力的新路徑、新模式。
另一方面,可以推行企業導師制,結合產教融合和“新工科”建設,聚焦制造業和服務業培養交叉型、復合型人才,貫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一批扎根實體經濟、引領兩業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高層次人才,著力打造研發能力、工程能力和創新水平同步提升的人才培養格局。
不僅是北自所,融合型人才隊伍不足可以說是當前整個制造業踐行兩業融合的核心瓶頸。而針對這個問題,北自所也為企業提供智能制造綜合型應用人才的培訓和培養平臺,助推企業轉型升級。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