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聞訊: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海洋強國戰略思想,加快實現天津市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建設目標,2020年,天津海洋裝備產業(人才)聯盟在天津港保稅區誕生。聯盟構建了“政府搭臺、人才主角、產業發展”的人才與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圈,將天津港保稅區臨港區域打造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海洋裝備產業核心區,并形成以成套海洋裝備為核心、以關鍵配套為支撐、以鏈條式服務為特色的完備產業鏈。
聯盟成員單位擴展到113家,盟內企業簽訂合同5745份,簽約金額達175.8億元,實現8個產學研成果轉化項目落地,完成10家海洋裝備產業鏈“專屬認證”企業認定……海洋裝備產業聯盟成立兩年來,產業服務鏈條不斷完善,盟內企業收獲滿滿。
借聯盟之力 賦能企業前行
“作為聯盟主席單位,一直以來,我們不斷強化在海洋裝備產業集群中的引領優勢,持續為推動海洋裝備產業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注入新勢能。”天津海洋裝備產業(人才)聯盟秘書長、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謝日彬介紹說,聯盟認定了10家處于海洋裝備產業鏈關鍵環節或填補產業鏈空白的優質企業成為第一批“專屬認證”企業,進一步提升保稅區海洋裝備產業競爭力。
“兩年間,借助聯盟平臺,我們對接上了政府、高校、融資、上下游企業等多種資源,實現溝通成本最小化,合作成果最大化。”天津精藝新特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創始人王平告訴記者,企業在生產氣墊船時需要進行空氣螺旋槳的風 洞試驗,聯盟主席單位在得知訴求后便幫助他們對接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推動產學研合作;在遇到輕型材料短缺的問題時,依托聯盟平臺,他們在盟內企業中尋找到配套企業解決了棘手問題。“氣墊船建造完工后還需要進行海上試驗,當時因找不到場地感到非常困擾,在向聯盟求助后,最終在保稅區管委會及主席單位的對接下,我們成功協調到臨港海洋綜合試驗場進行海上試驗。”
站聯盟平臺 達成深度合作
“今年在參加聯盟交流活動時,我們與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有了接觸并一拍即合,決定未來共同探索海洋裝備領域前沿技術。”合力(天津)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經理周大維語調格外興奮。
為深入探索海洋裝備產業技術,加強能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今年10月,合力能源與天大工業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成立合力(天津)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該項目未來將依托天大工業研究院深厚的科研底蘊、先進的技術攻關能力,以及合力能源豐富的“實戰”經驗,開展油氣資源勘探開采領域關鍵產品國產化替代開發業務,努力解決油氣開發中的先進工具技術卡脖子難題。
除合力能源外,依托聯盟平臺在交流合作等方面結碩果的企業還有很多,他們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不斷為盟內其他企業發展助力,推動聯盟形成強大合力。“與本地區有實力、有意向的企業建立戰略聯盟,發揮海洋裝備制造企業各自最大潛能,盤活富余產能,形成質的飛躍,共同推動天津港保稅區、濱海新區乃至天津市海洋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一直是天津博邁科所追求的目標。”天津博邁科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彭文成表示。
天津博邁科為海洋裝備產業龍頭企業,主要為全球不同國家的能源公司提供多樣化的模塊產品及服務。聯盟成立后,天津博邁科已與天津重鋼、太重濱海、天津夢威等多家成員單位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及合作意向協議。“聯盟的建立有助于區內企業強強聯合,把行業有共性的材料、設備串聯起來形成共享庫,在優化企業成本的同時提升企業競爭力,并幫助企業向實現‘拓展上游、輻射下游、提質增效、挺進高端’的目標邁進,真正實現串鏈、補鏈、強鏈。”
集聯盟能量 吸引人才匯聚
“一直以來,我們不斷推進產業聯盟招才引智工作,組織聯盟成員單位系統梳理招生引才需求,并編制了引才生源指南,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幫助聯盟成員精準引進人才。”謝日彬介紹,針對海洋裝備產業共性基礎技術難題,在濱海新區、天津港保稅區等各級政府的協同幫助下,聯盟通過盟內院校等多種渠道,不斷吸引人才聚集。
發揮聯盟人才虹吸與輻射效應,大力引進專業人才。在今年舉辦的天津海洋裝備產業(人才)聯盟暨海油工程人才工作會上,海油工程分別與天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簽訂了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并與天津濱海職業學院簽訂“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合作協議”。同時,“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和“天津海洋裝備產業(人才)聯盟人才培養基地”也在會上正式揭牌,這對提升聯盟影響力意義重大。在此之前,海油工程已與天津大學共同推動8個產學研成果轉化項目落地,并通過利用天津大學技術優勢和聯盟平臺優勢,解決了聯盟內部企業對人才的需要和成果轉化的需求。
引進人才是基礎,留住人才是關鍵。為加強對人才的服務和關懷,讓人才充分享受優惠政策,聯盟各成員單位積極與濱海新區、天津港保稅區管委會等各級政府對接,了解相應人才政策,為人才爭取福利,并成功組織開展濱海新區高層次人才服務證申辦工作,為人才工作生活做好充足保障。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