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天津作為中國近現代工業的重要發祥地,已走過百年工業發展歷程。“十三五”以來,天津在工業轉型升級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努力,“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制造業立市戰略。
中共天津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工介紹,2021年天津市生產總值達到1.57萬億元,十年年均增長6.1%。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核心競爭力持續增強,制造業立市戰略深入實施,初步形成自主可控的信創產業體系鏈條,以智能科技為引領,以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為重點,以裝備制造、汽車、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25.3%、15.5%。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新一代超級計算機、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實現突破,飛騰cpu、麒麟操作系統等在解決“卡脖子”問題中發揮重要作用,首批5家海河實驗室掛牌運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均突破9000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44%。
天津著眼振興實體經濟,作出了實施制造業立市戰略決策部署,作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桂平表示,制造業已經成為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一是工業經濟運行質效穩步提升。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2萬億元,增長18.4%;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3%,占全市gdp比重達到24.1%,比2016年提高1.4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形成有力拉動。
二是產業鏈帶動作用明顯。天津制定出臺信創、高端裝備、集成電路、航空航天等12條重點產業鏈工作方案,實行市領導掛帥的“鏈長制”,鏈上抓運行、抓創新、抓項目、抓人才、抓政策,不斷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2021年,12條重點產業鏈總產值1.26萬億元,增長20.7%,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63%。
三是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天津聚力打造創新平臺,高水平建設信創、合成生物、細胞生態等5個海河實驗室,匯聚兩院院士、國家杰青和長江學者等人才3000余名。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71家,位列全國重點城市第三名。“麒麟操作系統+飛騰cpu”體系成為國內主流技術路線,“天津號”純太陽能車等“揭榜掛帥”創新成果落地見效。
四是數字化轉型步伐不斷加快。在2021年制定出臺全國首部智能制造法規《天津市促進智能制造發展條例》,四年來共安排財政資金近百億元,補助各類智能制造項目3000余個,打造了200家數字車間和智能工廠,家庭千兆光纖覆蓋率等3項指標全國第一。在智慧交通等領域打造多個應用場景,汽車產業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等11個項目入選工信部2022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名單,位居全國第三。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