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天下之大業也。”每年農歷秋分日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已成為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和時代標記,展示科技強農新成果、產業發展新成就、鄉村振興新面貌,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激勵我們去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022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央視新聞匯總了全國網友對農業科研方向的種種疑問,聯合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發起直播活動。在直播中,央視新聞攜手拼多多走進中國農科院,共同尋找屬于今年的網紅農研產品,并向全國網友推介優品優價的農研好貨,助力農業科研前行,推動農民豐產增收。事實上,作為承辦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的唯一電商平臺,拼多多早在9月初就上線“多多豐收館”,并投入50億平臺惠農消費補貼,與全國各大農產區共慶豐收節。其中,農學家培育或研發的初級及精深加工農產品是補貼重點之一。
拼多多作為新型農業科技企業,長期以來全面助力我國農研事業的發展,農研產品從實驗大棚走向田間地頭,又從互聯終端“飛”入全國消費者的手中。拼多多借助互聯網技術和深度運營下沉農業市場,讓原來安靜的山村變得活躍起來,讓農民的腰包變得更鼓起來,讓農貨更甜、產量更大。在很多產區,鄉村經濟開始插上數字化的翅膀。
新時代的“新農民”
——致敬一線農業科研工作者
過去,在大田環境下,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等我國主要糧食作物通常需要120天才能成熟。而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都市農業研究所黨委書記楊其長介紹,如今,在植物工廠,通過精準調控種植環境與營養,60天就能收獲。
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易干軍帶領的香蕉遺傳改良創新團隊選育出的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種“中蕉9號”,階段性解決了香蕉枯萎病危害這一重大國際難題。易干軍介紹,“中蕉9號”在近40個地方推廣種植,每畝產量超過普通品種20%以上,迄今為止沒有發現一株枯萎病。
研究員陳萬全帶領麥類真菌病害綜合防控創新團隊,構建了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年推廣應用7000多萬畝次,挽回小麥損失20億公斤以上;研究員金黎平帶領馬鈴薯生物學和遺傳育種創新團隊,育成的早熟優質多抗中薯系列品種累計推廣7400多萬畝,年種植面積約占全國早熟面積的1/3,新增產值156億元。
……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豐收,對于農民意味著一年的富足;對于國家是端穩飯碗的信心和底氣。如今的農業,早已不是單純的體力勞動,其中凝聚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而農業科研則為每一年的豐收鋪墊基石。今天的農業科研,日漸呈現科技化、專業化與國際化的面貌,農業科研人員也已不再是大家傳統認知中的形象,他們是科技工作者,卻將自己的論文寫在田間地頭、寫在祖國大地上;他們是農民,卻埋頭鉆研,將科技的力量轉化為農貨的品質和產量,轉化為廣大農民的增產豐收。他們是新時代的“新農民”。
中國農民豐收節同樣是屬于這些農業科研工作者的節日,在這一天,央視新聞聯合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在中國農科院舉辦“拼出好豐景科技多美味”專場直播活動,宣介我國這一年來取得的非凡的農業科研成就,介紹農研好物,關注農業科技給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向這些科研一線的“新農民”致敬。
“農業院校多神奇。農業學子進入校門,迎接你的可能是成片的麥穗。路邊采的不是花,而是水果。路上還會遇到學長,護送價值上百萬元的豬到實驗室。”這場直播在云南農大丁同學的招生“加”章中迎來第一波小高潮。此前,他因策劃招生“減”章而被廣大網友熟悉和喜愛。拼多多方面表示,期望通過此類活動,喚起更多人對中國農業科研的關注,告訴大家農業其實也可以很酷!同時激勵青年農業學者立下新的志向:接過接力棒,矢志奮斗、不負韶華,用一個接一個的農業科研成果,一場接一場的農業科研“豐收”,向袁隆平等新老農研工作者致敬。
“我們希望吸引更多人關注中國農業的最新科研成果,支持更多年輕人以老一輩農學家為榜樣,以農業為事業,加快推動農科創新從試驗地走向大市場,激勵更多農業學者帶來農業科研的‘豐收’喜報。”拼多多相關負責人表示。
田間地頭“花樣比武”
——持續投身多種農研項目,致力于推動智慧農業發展
事實上,這并不是拼多多第一次聚焦并舉辦農研類的活動。幾年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賽、農業機器人大賽……拼多多持續投入多種多樣的農研活動和科研項目。
在不久前啟動的第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上,電影《火星救援》里"火星土豆""植物工廠"真正走進現實。本屆大賽將場館搬到了上海崇明的“集裝箱”里,選手將開啟一場“沒有日照與土壤”的種植大比武,挑戰兩個月內,以更低能耗、更短時間,種出更高產量、更好品質的“水果生菜”。值得一提的是,參加本次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93名青年選手中,博士達到39人,占比近42%。而四支決賽入圍團隊,“含博率”更是高達58.3%。
“前兩屆大賽的成果,驗證了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能夠切實有效賦能農業,智慧農業大有可為。”拼多多高級副總裁朱健翀表示,“今年,我們聯合光明母港共同舉辦第三屆大賽,一起協同產業各方,繼續以農研大賽的形式,助力推動產業資源要素集聚,解決行業發展面臨的關鍵共性問題,凝聚共識,推動智慧農業快速發展。”
328 >
拼多多已連續三年舉辦“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今年的賽題是集裝箱種植“水果生菜”。 莫斯提|攝
在今年6月,"拼多多杯"第一屆科技小院大賽全國總決賽在云南大理落幕。福建平和的蜜柚、陜西洛川的蘋果、云南瀾滄的土豆……在全國135個農作物產業帶的種植端一線,活躍著一批農學專業研究生的身影,吳林靜等三名“95”后中國農業大學農學研究生也是入圍大賽的選手,他們進駐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西槐莊村,為西槐莊村引進作物品種,對作物種植方法進行全面改造,一年多后,西槐莊村走上了品質農業的轉型之路,村集體收入翻了三倍;來自云南農業大學的科技小院大賽參賽團隊,進駐云南普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蒿枝壩村,開辟了冬季馬鈴薯產銷一體化服務模式。借助品種改良、科學種植、電商銷售等舉措,讓當地農戶利用冬閑每畝地增收近萬元。這樣的變化不僅發生在西槐莊村,也發生在全國近個村莊里。
“這次比賽對科技小院服務鄉村振興和農業綠色發展國家行動,以及研究生的個人成長成才,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賽事專家委員會主任張福鎖在大賽開幕式上介紹。
去年5月,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華南農業大學和拼多多等產學研機構聯合主辦的“第一屆中國農業機器人創新大賽”決賽結果正式揭曉。
本屆大賽在預賽階段即吸引了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195個項目參與報名,最終有20支隊伍入圍決賽。
在大賽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表示,農業機器人的發展是一個全球都在關心的話題,我國農業機器人正處于起步階段,很多技術包括機器算法、感知系統等都需要持續探索。本屆大賽旨在鼓勵科研人員進行農業機器人技術的創新,開發出成熟的商業化產品,服務于鄉村振興。
一年前,拼多多正式宣布設立100億元農業科技專項。拼多多董事長陳磊表示:"‘百億農研’專項旨在面向農業及鄉村的重大需求,不以商業價值和盈利為目的,致力于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科技普惠,以農業科技工作者和勞動者進一步有動力和獲得感為目標。"
拼多多方面表示,希望通過舉辦各類農研競賽,激發農研工作者開發具有實踐意義的科研成果,并集合全社會各方力量和資源,助力推動我國智慧農業不斷向前。
農研成果“落了地”
——推動農研成果向大市場轉化,銷量增長反哺科技研發
“很多人了解云南的鮮花和菌子,可云南的土豆那么好,知道的人為什么那么少呢?”9月23日晚,央視新聞聯合拼多多的“拼出好豐景科技多美味”專場直播中,從丁同學的“吐槽”開始,網友們在線開啟了一場農業科技之旅,直觀感受了農業科技帶來的商業變現。
從云南農大將紅皮土豆不用任何添加劑加工成“網紅”土豆片,辣椒中提取的辣椒紅素被用于制作口紅;到中國農科院燕麥片的“丑包裝”直接實在地將“世壯(strong)”作為品牌,“國信一號”海上牧魚將茫茫大海變成移動“魚塘”;再到農學家開啟“二倍速”種糧食,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等主要作物的生長周期都成功實現減半,網友們紛紛感嘆,“原來,國內的農業科技也正迎來‘豐收’”。
過去,科技成果與被市場接受的商品之間往往橫亙著一條技術落地的鴻溝。科技成果轉化率,是衡量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市場化商業開發產品的指數。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約有0—7000項農業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的轉化率僅為30%—40%,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像美、日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為70%—80%,德英法等國的轉化率高達90%。而今,填平科技成果與商業產品之間“溝壑”的路徑正變得越來越多。
“中國農科院的燕麥片,過去一直作為減脂的處方藥在銷售,靠著北京市民口口相傳,大家到門市部排隊購買,而且每人每天最多買5包。”北京特品降脂燕麥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鵬說,“近些年,隨著拼多多等新電商平臺的助力,線上銷售激增。目前,這款產品的線上占比已達到80%以上,消費人群主要是80、90后的年輕女性。”
而壹畝地瓜聯合創始人劉朝麗則把甜過西瓜與荔枝的煙薯25帶進了央視新聞與拼多多的聯合直播間。這是一個突破性的烤薯品種,因儲藏過程中被老鼠咬了一口而受到煙臺農科院專家的特別關注,最終歷經十多年而培育成功。與很多走出試驗地就被遺忘的新品種不同,在拼多多等新電商平臺的助推下,自2016年始,煙薯25從線上火到線下,從“網紅”變成“長紅”,因“香甜如蜜”的烘烤特性成為烤薯品種中的“扛把子”。同時,憑借新電商平臺拼多多通過流量傾斜、百億補貼等資源投入而打開的市場增量,煙薯25不斷擴大種植面積,農業科學家也在這個過程中攻克了更多該品種的科研難題,煙薯25不斷改良進步。
劉朝麗去年在拼多多平臺銷售煙薯2000萬斤,“但我們想做的不只是賣地瓜,而是為消費者發掘真正優質的品種,尤其今年以來,拼多多在平臺策略上加大了對科技農產品的資源傾斜,我們也更有動力讓優質成果出了試驗田就能進入大市場”。
此外,隨著精深加工企業的加入,煙薯25衍生出從傳統的地瓜干到飲料、酒類、冰烤薯、薯蜜、果膠等創新產品。當初地窖一隅被老鼠咬了一口的地瓜如今成就了大產業,市場對煙薯25的需求進一步擴容,隨之帶來的也是市場需求致使的農業科研水平上的不斷進步。
不僅如此,更多“科技美食”正在變為現實。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主動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這也讓更多的農研成果走向市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斷提高,從企業側出發解決市場和科研的問題,有效解決科技與經濟的"兩張皮"問題。
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啟動儀式現場,拼多多作為電商行業代表發起三項產銷對接助農惠農倡議,呼吁全行業繼續深入推動農產品上行,加強產銷精準對接,在扶貧助農、服務鄉村振興、推動科技創新等方面積極努力,貢獻力量。
“拼多多的成長充分得益于中國農業的發展,我們始終與中國農民、農業在一起。”拼多多高級副總裁王堅表示,重投重補農業板塊,是拼多多的長期戰略。平臺從成立之初就實行農產品商家零傭金政策,為農民農商減負降本。以今年豐收節為契機,平臺還將圍繞增供給、擴消費、穩產銷、培人才、強科技、幫基建等6個方面深入推進助農惠農,給更多中國農民帶來實惠。
責任編輯: 劉錚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