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課程380學時、主持6項基金項目、以第一作者發(fā)表cssci來源期刊論文4篇……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林星在入職西安交通大學的第三年,因其在教學科研上的不俗成績,榮獲學校第八屆“十大學術新人”的榮譽。
越是博關經典 越要拔新立異
從本科的社會學到碩士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再到博士的農業(yè)經濟管理,三個學習階段的專業(yè)方向都有所不同,也讓林星建立了更加豐富多元的知識體系,并在她如今的教學科研中發(fā)揮著獨特的價值。
林星現階段主要采用多學科交叉方式對中國“三農”問題進行綜合研究。“三農”問題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涉及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得益于之前的學習經歷,林星總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新性見解。比如以往關于黨的組織力的研究,之前大多將之看作是單一的能力,林星創(chuàng)新性地從“合力論”角度引入,提出了黨的組織力是由不同能力合成的能力體系的觀點。
如今的林星仍在嘗試跳出舒適圈,在“三農”問題這個大的研究領域中,不斷變換新的角度,探索新的具體研究議題。因為在她看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必須聚焦國家大政方針的熱點問題,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做相應的理論闡釋、宣傳教育,這是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責任。
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社會科學研究存在很明顯的時效性問題,由于當前社會處于前所未有的巨變時刻,有大量問題需要研究,當前的政策熱點可能很快就被新的政策所取代。”林星也曾遇到過因政策熱點變換,研究出的成果因過時而被拒稿的情況,但林星未曾氣餒,始終堅持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創(chuàng)新探索,“正是因為社會發(fā)展快,情況復雜多變,更需要我們及時跟蹤跟進,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當然也要吸取教訓,不斷提升自己對政策變化的敏感度,加快研究步伐,隨著大政方針的變化而及時做調整。”林星說。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相較于待在書齋里對文章本身進行精雕細琢,林星更喜歡到田間地頭,與農民、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人員、基層干部等交流溝通,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到基層的實際狀況,幫助解決“三農”問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對于“三農”問題,林星有著天然的情感和關注。林星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小時候跟著父母在鄰居家串門的經歷她依然歷歷在目,每當讀到書上寫的“農村是一個熟人的社會”等類似的結論時,她也格外有共鳴。“這種共鳴讓我覺得我的科研不是寡淡如水的,而是有現實價值、富有生命力的。”為做好這件事,林星經常利用假期去安徽、湖北、陜西等地農村廣泛調研,深入了解農村實際情況,以便作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理論創(chuàng)新。
提到這些實地調研經歷,難忘的故事如數家珍。在林星看來,跟當地村民聊天的過程是一個雙向輸出的過程,“他們告訴我農村改革的現狀,我向他們介紹政府最新的政策。除了能總結出理論成果,調研過程本身也是很有意義的。”林星說。
“不能辜負學生的信任”
“健談、幽默、課堂氛圍活躍、亦師亦友”是學生對林星的評價。
林星現在主要負責馬克思主義原理、自然辯證法等課程的教學工作。為了讓理論相對抽象的課程內容變得生動活潑,林星會根據同學們以理工科專業(yè)為主這一特點專門準備一些理工科案例,“準備案例確實花費了不少心思,例子要恰當,還要弄清楚其中的原理和應用,一些理工科案例也包含著哲學道理。”林星打趣地說。她一般會從最基本的公式或者定理引入,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讓課程更具吸引力。
林星也是學生的知心大姐姐。“我很喜歡和學生交流,下課時經常跟他們聊聊天,聽聽他們的困惑,和他們分享我的學習經驗,為他們鼓鼓勁兒。”有一名學生,每次下課后都會將林星“送”到創(chuàng)新港的地鐵站,路上她喜歡跟林星聊聊最近科研、生活上的一些困惑。林星很愿意聽她傾訴,也熱情地幫她解答困惑,紓解壓力和情緒。
“不能辜負學生的信任”,這是林星堅守的準則。在關心關愛學生成長的同時,她也在不斷學習提升,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tǒng)一者,這也是她對于西遷精神的理解,“不是空洞高大的口號,而是勇于承擔,執(zhí)著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創(chuàng)造價值。”
文字:通訊社 郭靜 李鑫
編輯:星火
上一條:
下一條: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