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電子技術作為全球十大前沿技術之一,能賦予電子器件獨特的柔性與延展性,是未來電子科技的重要發展方向。柔性傳感器是柔性電子的核心組件,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延展性,結構形式靈活多樣。其制造技術的發展將引領智慧醫療、可穿戴設備、人機交互等領域的發展,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升級。
以柔化剛、萬物互聯,在華東理工大學,就有這樣一支致力于研發柔性傳感器的團隊,他們由來自物理學院、材料學院、商學院、藝術學院等4個學院、8個專業的13名本科生組成。設計傳感結構、開發功能墨水、升級制造工藝,團隊歷經4年技術攻關,開發出能夠實現溫度、濕度、壓力3種傳感的高精度柔性傳感器,將課程引發的靈感一步步實現。
志同道合眾人拾柴火焰高
來自物理學院的唐榿澤、范世昌等4名團隊成員在學習相關課程時了解到,現有傳感器無法彎曲折疊,應用場景受限,且電子設備要想實現真正的可彎曲、可折疊,傳感器柔性化勢在必行。他們一拍即合,主動聯系物理學院納米電子材料與器件課題組,在教師指導下就柔性傳感器開展廣泛研究。
幸運的是,他們在這里遇到了正在圍繞功能型電子墨水開展研究的來自材料學院的潘一、王保余、趙珩宇3名學長,而功能型電子墨水正是解決傳感器柔性化的關鍵一環。就這樣,團隊架構得到進一步完善,一支學科交叉、專業互補、具有強大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本科生科創團隊成功組建。
瞄準未來技術實現開道超車
研發初期,團隊成員團結協作、優勢互補,組建了以唐榿澤、趙珩宇為骨干的結構設計開發小組聚焦傳感技術;以王保余、范世昌為骨干的功能墨水開發小組攻克墨水技術和印刷制備技術。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緊密合作,針對遇到的問題積極查閱文獻、溝通討論、反復實踐,項目得到穩步推進。
因實驗條件限制,身處奉賢校區的他們需要乘坐約50分鐘的班車前往徐匯校區開展實驗。每一次前往徐匯校區,他們都會提前做好周密安排,高效開展每一次實踐探索。功夫不負有心人,團隊先后攻克了輻射交聯、填料復配、增材制造3大技術,并在自主設計的傳感器多級微結構上得到很好應用。
歷經4年,團隊已具備多功能柔性傳感器核心設計與制備、功能型墨水設計與配制、大面積全印刷批量制造等核心能力,能夠很好解決柔性傳感器響應慢、靈敏度低、穩定性差、集成化不夠、串擾影響嚴重等關鍵技術難題。
實踐是檢驗成果的唯一標準
攻克技術難題后,團隊成員積極前往各地進行走訪調研,通過送樣試用等方式對所開發的高精度柔性傳感器性能進行檢驗,得到了醫療健康、消費電子等領域企業的高度認可。目前,可應用于發熱織物的溫度柔性傳感器已完成中試,即將實現小規模生產;可應用于紅光面膜儀的溫度-濕度柔性傳感器制備工藝較為成熟。目前,團隊已于今年8月注冊成立上海以柔化剛科技有限公司,并就相關產品與上海、廈門2家企業簽訂約300萬元意向訂單。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團隊成員圍繞相關技術已申請5項發明專利、5項軟件著作權、發表1篇sci論文,并積極參加各類雙創競賽,獲得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海賽區金獎、第十七屆“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第十三屆上海市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銀獎等5項省部級以上榮譽。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