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湖南省科協召開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總結大會。
6月下旬,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在湖南召開,來自國內外的110多名院士及0多名科學家、企業家和各界人士,圍繞“創新引領 自立自強——打造中部崛起新引擎”主題,通過線上線下方式相聚一堂,共同演繹高端前沿科技的互動場景,一起奏響科技知識深度普及的“大合唱”,為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湖南創新發展貢獻智慧力量、注入強勁動能。
觀點盛宴,共話湖南科技力量
年會圍繞科技創新構建新發展格局、“科創中國”助力中部崛起、“雙碳”目標引領綠色發展、開放協同構筑人才高地、聚力共享科技為民服務等5個板塊,組織了35項專題活動和4個展覽,院士專家“三湘鑄劍”,科技精英“揭榜掛帥”,共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湖南工程機械產業形成了良好的產業鏈協作關系,上下游產業保持緊密合作協同創新,這是很值得借鑒的經驗?!敝袊茀f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東表示,“我國制造業要變強,還須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推動產業鏈不斷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要走好這一步,必須構建高效聯動的制造業創新網絡?!?/p>
湖南有色金屬產業未來的發展目標在哪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副校長柴立元認為:“要重振有色金屬輝煌,推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集群化發展,打造萬億產業。”經過大量調研,柴立元院士團隊提出了一系列落實舉措,從郴州稀貴戰略金屬、長株潭有色金屬新材料、衡陽銅鉛鋅大宗有色金屬、稀土金屬及稀土材料、湘西釩錳金屬、湘中銻金屬產業等六大產業集群進行布局。
“強化優質科技服務資源供給能力,促進產業創新要素向湖南制造企業加速集聚,提供更多更好的專業化信息服務?!敝袊茀f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桂華在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論壇上就提升湖南智能制造產業整體競爭力提出建議。
“湖南要立足農業科技創新基礎和優勢條件,著力打造現代種業、智慧農機、綠色低碳農業,以科技創新推動湖南鄉村產業振興?!?/p>
“湖南要提升產業鏈完整性,加大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和龍頭企業培育力度,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深度融合?!?/p>
……
年會發布了30個年度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瞄準未來科研攻關方向和科技創新趨勢,為科技工作者提供指引。300余場高水平的學術報告,4000余名國內專家學者論道,為創新驅動發展獻智支招,智慧的火花在湖湘大地爭相迸發,給人以深刻啟迪。
精準對接,支持湖南高質量發展
縱論科技創新,把脈湖南發展。除了有前沿思想的碰撞,年會還著眼培育湖南科技創新支撐力量,為我省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升級,以及新興和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解決方案。
由8位院士、2位知名專家領銜,200多位全國學會和省級學會專家組成的調研團隊,深入全省各地,圍繞湖南打造“三個高地”等10個重大課題開展調研,并形成20余萬字的調研報告和40多個高水平的政策建議。年會還為我省量身打造了“軌道交通技術創新高峰論壇”等6個論壇,其他20多個論壇也融入了湖南元素,聚焦湖南需求。
攜手共進,讓合作共贏的成果惠及三湘大地。在湖南省黨政領導與院士專家代表座談上,中國科協與湖南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加強智庫建設、服務湖南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加強資源匯聚、促進科技經濟融合,加強科學普及、提升公眾科學素質,加強開放合作、促進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等達成協議。
同時,中國科協推動全國學會圍繞我省“十大基礎設施項目、十大產業項目、十大技術攻關項目、十大民生實事”和科技創新現實需求,跨界組建“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與我省有關廳局、省級學會、市州、企業開展會地合作,簽訂了28項合作意向協議。
企業帶問題“掛號”,專家在現場“開方”。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組織10余名領域專家,赴韶山調研恒欣實業、華進重裝、江南四棱數控等企業,就納米粉體合成、礦山軌道運輸裝備的研究以及成果轉化、鋼管自動測量系統研發、復合材料自動成型工藝等問題,開展對接交流活動,現場解答企業的技術難題。
會地合作、會企合作匯聚國家資源支持湖南高質量發展。中國科協推動26個全國學會認領我省122項技術需求,圍繞智能制造、農林、化工新材料等專業領域,組織60余名院士專家開展“入湘行動”,助力我省企業破解技術難題、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我們通過建立服務站、工作站的模式,把專家屬地化或本地化,精準解決湖南當地的科技攻關需求?!敝袊鴻C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陸大明認為,推動專家院士屬地化可以針對性地解決當地面臨的科技攻關難題,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良好支持。
科技人才是創新發展的一汪活水。年會還啟動了2022年中國(長沙)海外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大賽暨海外創業者中國行活動,面向全球推介湖南創新創業環境和人才政策,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優秀項目有望落戶三湘大地。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