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凱,男,漢族,1993年10月生,河南焦作人,中共黨員,中國農業大學興農青年學者,現任北京中青益草科技有限公司法人、董事。
王學凱于2016至2021年先后在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習,曾任草學碩士黨支部支部書記,曾獲優秀黨員、博士一等學業獎學金等榮譽獎勵。2020年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王學凱與校友徐晶晶一同發起中青益草創新創業團隊,在飼草加工課題組楊富裕教授等專家的指導與支持下,組織草學、畜牧學、管理學等多學科優秀青年學子投身飼草產業科技創新成果推廣工作。在王學凱帶領下,團隊成員奔走在科技扶貧第一線、歷練于創新創業賽場上,經過半年多的籌備,北京中青益草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截至次年生產季結束時,公司業務便已覆蓋天津、河北、河南、內蒙、山西、甘肅、江西、廣西、四川、貴州、遼寧、吉林等十余個省市地區,團隊創制的主打產品“益青”系列菌劑也于2021年10月成功入選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與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把國家需要作為個人愛好
做好小草里的大文章
449 >
對于出生于中原小城雙職工家庭的王學凱而言,2012年高考后報考農業領域的草業科學專業絕對稱得上進入了一個冷門行業。那時他對草業的全部印象,建立在初中時從新聞上看到的三聚氰胺事件相關報道之上:原來奶牛可能吃的是秸稈,沒有好的飼草就沒有好品質的牛奶,這讓他產生了解草業的興趣。隨著本科階段專業課學習的不斷深入,他越來越覺得草業有價值、有意義、有意思。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支持青貯飼草料種植等指導意見,讓他感到十分振奮。本科即將畢業時,他便報考了中國農業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期間師從楊富裕教授在新型飼草料資源開發與青貯發酵機理方向開展研究,通過科研的方式深耕這個行業。
“十三五”以來,國家相繼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糧改飼、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等政策措施,草食畜牧業集約化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優質飼草產品需求快速增加。王學凱明白基礎研究是產業創新的源頭。2016年入學以來,他便在導師的指導與師兄師姐們的幫助下,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積極參加調研考察,不斷豐富對專業的認識。在青貯飼草料加工領域,青貯微生物與加工技術是整個工藝流程的關鍵所在,王學凱便在此研究方向勤奮鉆研。在校期間,他主要主持2項、參與6項與青貯飼料發酵專用菌株優選與應用相關的項目,先后發表科技論文7篇,主導研發專利2項,受邀做在國際會議做報告1次,參與《構樹青貯技術規程》等10項標準編制工作。通過深入研究,擴充、更新了團隊的青貯微生物動態菌株庫,驗證了多株功能型微生物在青貯飼料中的應用效果,豐富了青貯飼料品質資源數據庫。他開始覺得,草業這個事情是值得干一輩子的大事,學院的院訓“小草大業”,仿佛未來的道路已經明了。
在科研路上發現痛點
以自研菌劑投身創新創業
飼草產業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新技術的支持,更需要形成良好的應用模式,才能具有足夠的影響力。青貯技術通過微生物厭氧發酵的方式保持飼草鮮嫩多汁,解決了農牧區飼草生產和使用的時空矛盾。讓家畜一年四季可以吃上青綠飼草料,保證動物每天營養均衡,便可以達到提高生產性能、提升肉奶等產品品質的效果。此外,青貯技術還能使構樹、桑樹等木本飼料,秸稈、甘蔗尾葉等農業副產物,果樹、生態林平茬枝條等成為飼草料,通過微生物發酵提高適口性與發酵品質,釋放功能性成分,提高營養成分的保存率與吸收利用率,達到擴充飼草料資源來源的目的。推廣青貯技術,調制出更多優質安全的青貯飼料,便成為王學凱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號召的方向。投身于優質飼草產品加工技術推廣后,王學凱的產業考察足跡遍布國內飼草料主要產區,深入廣西、貴州、青海、云南、西藏等地飼草料生產一線參與指導青貯飼料加工技術。
在青貯技術推廣過程中王學凱了解到,我國青貯飼料生產過程中青貯發酵菌劑普及率較低,尤其中小型生產單位要么完全不用青貯發酵劑,或是使用“三無”產品。這也就意味著近半數青貯飼料品質安全沒有保障,可能造成青貯飼料在貯藏過程中滋生腐敗微生物,導致飼草料腐敗、霉變、發熱從而增加營養成分損失,甚至在采食后危害家畜健康。同時,由于我國飼草產業起步較晚,國內青貯菌劑規模化市場基本完全被國外品牌產品主導,其核心微生物對外國當地主要飼草品類和發酵條件的適配性較好,但并不完全適合我國多元化的飼草供給體系與生產環境,造成應用成本高、發酵效果良莠不齊等一系列問題。
為中國飼草量身定制的青貯專用微生物并非沒有,只是還呆在實驗室和論文里,尚未投入市場。在課題組團隊近二十年的研究中,自己以及師兄師姐們的成果里,他親眼見到了許多效果絕佳的青貯專用微生物。為了突破國內青貯菌劑市場被海外壟斷的現象,王學凱在課題組老師、同仁的支持下牽頭組建了中青益草創新創業團隊,帶領團隊成員先后創制了“益青1號木本飼料專用青貯發酵劑”、“益青2號豆科飼草專用青貯發酵劑”、“益青3號禾本飼草專用青貯發酵劑”等產品。在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扶持下,核心菌株與應用技術免費授權給學生創新創業團隊進行應用轉化與示范推廣。中試產品經過2019年的示范推廣與配方優化,獲得了應用單位的一致好評。
創造價值是企業立身之本
疫情期間經濟遇冷,王志舉最常思考的問題就是作為初創企業如何才能夠獲取穩定的現金流,雖然獲得了數百萬元的融資,但是在他看來企業必須擁有自己的造血能力,而創造價值是企業的立身之本,將千萬級的意向訂單落實下去是當務之急。
一次客戶正在使用的設備出現bug,王志舉帶著工程師們當即前往現場,經排查后判斷是客戶應用場景變化導致的設備故障。本著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則,為了不影響客戶工作進度,眾人一致決定原地升級設備,頂著炎炎烈日現場工作,一下午依次拿出三套改進方案發現均不能完美涵蓋新的應用場景,第四套原理論證后光速執行,博士驅車2小時送元件,原地改代碼改電路。
設備升級后,客戶忍不住為他們的敬業和效率點贊,而這次經歷也成為了格鐳成員津津樂道的話題,同時讓新加入的成員意識到,這支團隊不僅有深厚的技術積累,也充滿了朝氣和創造力。
以賽促創激發青年力量
科技興農共謀鄉村振興
449 >
中青益草創新創業團隊在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理工園)、中國農業大學就業創業辦公室、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創新創業中心以及中農大國家大學科技園的指導與孵化下,先后獲得2020年北京地區高校大學生優秀創業團隊評選一等獎、第一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優勝獎、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北京賽區二等獎等榮譽獎勵。2012年底成功注冊北京中青益草科技有限公司后,團隊以青貯微生物發酵劑研發銷售為切入點進入飼草產業,同時提供青貯全產業鏈菜單式標準化生產技術服務。
創業總是帶著美好的設想與宏大的志愿,真正進入市場后才會迎接社會的第一課。按《“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要確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給率的目標,我國對優質飼草的需求總量將超過1.2億噸,尚有近0萬噸的缺口。在巨大的需求之下,王學凱和團隊成員信心滿滿地認為物美價優的產品肯定是不愁銷路,但市場迎頭便澆來一盆涼水。農牧民對應用菌劑的長效收益認識不足、“三無產品”低價營銷、企業客戶對外國貨的“迷信”以及改用新產品與新產品可能存在的風險,即使有賽事獎勵、高校科研成果背書,產品推廣過程中種種問題使得初期進展緩慢、困難重重。加之產品投產不及時錯過初期生產季、運營管理與專業技術人員結構失調等內因,前幾個月的路走得格外不順。王學凱帶領團隊成員即時匯總問題咨詢學校、園區創業導師,協調代工渠道、擴寬宣傳途徑、改進客戶教育方案,組織團隊骨干參加一系列管理技術學習、招募飼草領域資深經理人開拓市場資源。同時按照客戶特征與規模差異,及時調整推廣策略,開展買贈折扣、意向訂單試用、附贈技術培訓等活動,市場反饋漸漸好轉,公司初創的下半年逐步實現盈利。
轉眼已是創業的第二年,成長后的王學凱與中青益草團隊深知農業領域研究與推廣一樣,從來都不會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公司“中國青年,為中國草”的理念一般,他們希望能為我國草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也希望有更多優秀的青年力量一道同行,接過草業創新發展的接力棒、肩負起科技興農的使命擔當,在服務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腳踏實地、篤行致遠。
注:成功就業微信公眾號是北京市教委所屬北京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官方賬號。
責任編輯: 劉錚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