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年,也是同濟大學建校115周年。從7月2日起,學校將推出“喜迎二十大、慶祝建校115周年”系列主題報道,全面反映學校近5年來各項事業改革發展成果,獻禮黨的二十大,慶祝建校115周年,更好凝聚起全體同濟人的智慧和力量,奮楫篤行啟新局,同舟共濟向未來。
650 >
“我是黨員,讓我上!”“我先來!”“我隨叫隨到!”一句句鏗鏘誓言刷屏,一個個身影奔忙不歇,成為這個不尋常的春天里的一道道動人風景。連續3個多月駐守校園,為學生送餐、配藥;駐守在學生樓,與同學們同吃同住;每天與學生隔屏相見,陪伴在學生身邊;校園里,處處躍動著那一抹抹志愿紅……面對這次空前嚴峻復雜的新一波疫情,一個個師生黨員挺身而出,亮身份、當先鋒,特殊時期扛起特殊責任,舍小家為大家,連續奮戰在校園、社區抗疫一線,同心守“滬”。在這場大考面前,同濟大學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經受住了考驗,交出了出色答卷,為打贏大上海保衛戰貢獻了同濟力量。
650 >
650 >
近年來,同濟大學黨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刻認識“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鞏固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把黨建工作貫穿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團結帶領全校757個黨支部17000多名黨員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砥礪奮進、守正創新,矢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一流黨建引領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開創了學校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雙一流”建設邁出新步伐,一面面鮮紅黨旗在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宏偉征程上高高飄揚。學校光榮入選首批10所“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成功入選全國首批10所“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成功獲批第三批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
一流的黨建就是要舉好旗幟
“經過幾代人艱苦奮斗、接續努力,我國交通運輸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已經由交通大國邁向交通強國。”這是校黨委書記方守恩為全校本科新生主講“中國道路”課的一段講解,他以中國交通事業的發展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巨大優勢,勉勵同學們要堅定道路自信,練就過硬本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中國道路”課由全體校領導講授,著重向學生展示中國在道路交通、人工智能、對外交往、工程建設、經濟管理、月球探索和生態文明建設7個領域中國道路的實踐與理論成果,這也是校領導班子成員踐行一線規則的生動實踐之一。
650 >
學校黨委要求領導班子成員用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斷增強辦學治校的政治領導力。堅持黨委常委會集體政治學習制度,將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黨委常委會常設第一議題。校領導嚴格遵守《同濟大學領導班子成員行為要求》,把主要精力投入學校管理工作。
650 >
學校黨委分別于2020年和2021年暑期舉辦了兩期中層干部綜合治理能力提升專題研討班, 培訓對象從處級干部擴大到科級干部和部分青年教師, 進一步提升干部的綜合治理能力水平, 激活一流大學建設新動能。在第一期研討班上,校長陳杰作開班輔導報告。他指出,提升中層干部的領導力與管理能力,要堅持“目標導向、提前謀劃、系統思維、統籌推進”的工作理念,以及“腦中有事、眼中有活,心中有數、手中有招”的工作要求,努力建成與世界一流大學相適應的一流管理隊伍,打造一支研究型、服務型、主動型、創新型,執行高效、作風優良的管理服務隊伍。
650 >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攻堅戰中,學校黨委切實履行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發揮了“指揮塔”功能,全力應對嚴峻挑戰,傾力守護校園平安。各級干部也堅守崗位、上傳下達、盡職盡責、發揮中堅力量,一批年輕干部挺身而出,在校園疫情防控的各條戰線經受住了重重考驗。
650 >
學校黨委以強烈的政治擔當,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深化紀委職能轉變和監察制度改革,嚴格落實黨內政治生活,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為學校事業發展發揮了全面的政治引領和保駕護航作用。扎實做好巡視巡察“后半篇文章”,中央巡視集中整改期內應完成的114項整改措施全部按期完成。學校對39個二級黨組織完成巡察,對2個二級黨組織進行巡察“回頭看”,提前完成學校第十一次黨代會確定的一屆任期內校內巡察全覆蓋的目標。其中,校黨委對機關黨委33個職能部門開展“作風建設”專項巡察,推動機關各部門真改實改,有效發揮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作用,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650 >
一流的黨建就是要育好人才
近期,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高紹榮教授團隊接連傳來好消息。團隊的多項高水平研究成果分別發表于《科學》《自然?細胞生物學》《自然?通訊》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3月以來,團隊高亞威、陳嘉瑜等多位教師黨員開啟了全天候的駐校生活。他們與學生一起共同探究科學問題,堅持科研不斷檔、不停步。“作為一名生命科學科研工作者,我愈發感受到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健康中國的緊迫性。”陳嘉瑜說。
650 >
學校黨委始終堅持立德樹人,高度重視對師生加強思想引領,始終高舉偉大旗幟,始終堅持思想引領、凝心鑄魂,不斷創新形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指導實踐,激勵師生堅定如磐信仰、矢志科教報國。
學校深入推進教育思想大討論,著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拔尖卓越人才培養成效顯著。主動布局國家急需領域人才培養,優化學科生態,深入推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培養新模式。設立新生院,構建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和大類管理聯動機制,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共性基礎+個性培養”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增進學術志趣,釋放學生天賦,構筑自主、多元、進階的成長路徑和發展空間。
650 >
學校黨委努力構建“大思政”格局,全面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將思政教育融入每門課程,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獲批2個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4門課程入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居全國首位。教師們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在學子心中厚植愛國報國情懷。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張松教授通過分享上海歷史風貌保護的探索和實踐,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作生動解讀;土木工程學院阮欣教授在講述橋梁發展史時,將李國豪老校長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大跨度橋梁多方奔走、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的傳奇故事娓娓道來……
650 >
學校重視師德引領和學風建設,注重以榜樣詮釋師道內涵,挖掘“大先生”先進典型,孫鈞、汪品先、鄭時齡、常青、呂西林、李杰、李國強、高紹榮、周懷陽……一大批典型人物走向全國,見賢思齊蔚然成風。
650 >
一流的黨建就是要建好組織
鼓勵黨員教師結合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案例,現身說法傳授科學研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將科研團隊20年多來在上海市蘇州河治理和我國其他城市黑臭河流治理重大工程的實踐案例有機融入教學,培養生態文明建設的青年人才……作為教育部首批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負責人、環境工程系教工黨支部書記尹海龍教授推動黨建工作與教學科研工作同頻共振,引領教師黨員胸懷家國天下,發揮學科專業優勢,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同濟方案。不久前,這一“雙帶頭人”黨支部書記工作室順利通過教育部驗收。
650 >
推進“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建設,是同濟大學在實現全校119位“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全覆蓋基礎上,啟動的“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立項建設3批共30個具有示范效應的工作室,并實施2批學術能力提升計劃。這是學校加強組織建設的一項有力舉措。科研抗疫、“云”端思政、建言獻策……在疫情期間,“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高舉黨旗,結合各自學科優勢,讓一個個堅強戰斗堡壘挺進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與設置在各個學生社區的臨時黨支部協調配合,在思想引領、推進教學科研、服務保障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學校在成功入選首批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的基礎上,已累計入選全國黨建標桿院系3個、全國樣板黨支部7個、全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2個、全國“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2個,為進一步強化基層黨建工作奠定了堅強基礎。
學校黨委積極打造高素質專兼職組織員隊伍,為全校42個二級黨組織配備專職組織員58人、兼職組織員7人,實現專職組織員崗位全覆蓋。不斷完善基層黨建責任體系,構建“學校黨委—院系黨組織—基層黨支部”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制定三級黨建質量標準和黨建工作重點任務分解表。學校積極推進黨建信息化建設,開發了“同濟黨建e家”小程序;還投入近萬元經費,在一座座學院大樓、一個個學生社區開辟空間建設“黨員之家”,精心打造了一批氛圍莊重、特色鮮明、空間舒適的黨建工作陣地。
650 >
堅持用好一流黨建這個“階梯”,通過一流黨建為一流學科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和土木工程學院,分別入選一流a+學科,且分別有下屬黨支部入選全國樣板黨支部,實現一流黨建和一流學科的同頻共振。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推動黨建與科研同心同向,服務交通強國戰略,援滇援疆以及在南海、高原、邊境等嚴酷環境開展技術攻關的優秀典型不斷涌現。外國語學院本科生黨支部黨建育人成效顯著,已連續4年有支部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赴云南、四川等地支教一年,連續3年有支部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參軍入伍、留校從事專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今年疫情期間,汽車學院研究生第十八黨支部自覺行動起來,聯動學院其他9個黨支部等發起“我是黨員 我承諾 我行動 我帶頭”活動,圍繞寢室生活、需求互助、心理關懷等開展10余場活動。
650 >
一流的黨建就是要謀好發展
在近日召開的同濟大學“十四五”規劃與“雙一流”建設推進會上,學校黨委就如何加快推進學校“十四五”規劃落實與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提出了四點要求:一是要深化思想認識,提高政治站位;二是要追求高質量發展;三是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四是要把規劃落到實處。
650 >
近年來,學校黨委堅決履行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把握高等教育規律,推進深化綜合改革,努力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進學校改革發展的推動力量。
在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學校學科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按照“優勢工科引領帶動、厚重理科融合推動、特色醫科協同驅動、精品文科共享聯動、前沿交叉創新互動”的思路,通過深入推進一流學科和學科交叉領域建設,全面提升了學科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學校以一流學科為引領,實施“8+2”一流學科交叉領域(學科群)建設布局,實現學科交叉融合與協同發展,帶動學校整體學科高質量發展。
650 >
學校堅持黨管人才,持續深化人事人才工作改革,人才強校戰略成效斐然,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成績卓著。學校頂尖人才隊伍不斷擴充,最近的兩次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8位同濟教授當選,當選人數位列全國前列,其中2021年的增選,5位同濟教授當選,當選人數并列全國第一。學校高層次人才隊伍蓬勃發展,過去5年,高層次人才增幅達175%。
650 >
學校堅持“四個面向”,構建與一流大學相適應的科研創新體系,聚集大團隊、構建大平臺、承擔大任務、催生大成果,積極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一批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科研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獲批建設細胞干性與命運編輯前沿科學中心、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前沿科學中心2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牽頭建設海洋領域唯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在復雜工程建設、工程防災減災、城市交通、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深空探測、深海研究、污染控制、生命科學等諸多領域,取得了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近5年來,在《自然》《科學》等頂級學術期刊及其子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百余篇。
650 >
主動發揮學科優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再譜新篇。學校為我國嫦娥三、四、五號和火星天問一號著陸懸停避障和著陸緩沖提供有力科技支撐,持續助力我國中高速磁浮自主研發,在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一大批國家重大建設工程中貢獻“同濟智慧”。牽頭建設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中國(上海)數字城市研究院、上海新城建設研究中心、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服務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發揮知識溢出效應,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成為“智慧楊浦”的新引擎;助力定點幫扶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脫貧“摘帽”;在浙江黃巖成立全國首家“鄉村振興學院”,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同濟樣本”。
650 >
堅持文化為一流大學賦能,涵養新時代同濟文化,同濟精神內涵不斷升華。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涵養了以“同濟天下、崇尚科學、創新引領、追求卓越”為特質的新時代同濟文化。建設了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的文化品牌項目。持續推進“文明校園”創建,獲評“全國文明校園”。
564 >
堅持高水平開放合作,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的深度與廣度,走出國際合作創新之路。近年來,實施“聚焦重點、做強主場、布局全球”的國際化戰略,不斷提升對德合作的深度、廣度和高度,推出對德合作2.0戰略,成立全國首個中德博士生院,獲批建設中德聯合研究中心(同濟大學)。積極拓展國際交流合作網絡,做大國際朋友圈,目前,學校共有全球合作伙伴300多個,其中戰略合作伙伴35個。學校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明顯提升,學校國際化辦學水平處于國內高校前列。
650 >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