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由省工信廳主辦的湖南省新材料產業鏈發展大會,透露湖南新材料產業“十四五”營收目標要突破8000億元,一批龍頭企業和園區展開攻勢,力爭上游。
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細分領域有湖南特色
大街上每4輛跑動的汽車中,就有一輛用的是湖南湘江漆。作為中國最大汽車涂料(oem)制造商,湖南湘江涂料集團有限公司年產水性汽車涂料18萬噸及樹脂6萬噸,2020年成為唯一進入全球工業涂料20強的中國企業。
將先進碳基復合材料成功打入日本、韓國、挪威等高端市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的產能至2022年底可超過2800噸/年,加快在益陽高新區打造產業規模1000億元市值的“中國碳谷”。
“湖南新材料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成為全國重要新材料產業發展聚集地,在多個細分領域形成了湖南特色和優勢。”在湖南省新材料產業鏈發展大會上,省工信廳副廳長張治平介紹。
湖南近年持續高位推動新材料產業發展,明確先進鋼鐵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及動力電池、碳基材料、先進化工材料等7條特色鮮明的新材料產業鏈,由省領導聯系推動集群式發展。2021年,全省納入統計的新材料企業實現全口徑營業收入6615億元,增加值增速達14.4%。
湖南的造船板、海洋平臺用鋼、極限薄規格耐磨鋼等先進鋼鐵材料國內市場占有率居第一,硬質合金材料在全國占據半壁江山。先進儲能材料產業正極材料、前驅體等領域全國領先,鋰系聚合物、己內酰胺、高分子復合材料等化工新材料產品優勢突出。大飛機起落系統、裝備大尺寸合金材料、高性能碳化硅纖維、聚酰亞胺薄膜材料等取得突破性進展并進入產業化進程。
大會現場,由湖南省新材料產業協會打造的湖南省新材料企業信息平臺上線運行。通過建立新材料企業信息庫,著力解決產業發展中信息不對稱、交易流通困難等問題。
抓住關鍵機遇期,把新材料產業的“蛋糕”做大
鈦,因其廣泛用于航天、海洋工程等領域,被稱為“太空金屬”“海洋金屬”。如此“高大上”的金屬材料,在我們身邊同樣有所應用。比如,折疊屏智能手機的襯板,用的就是來自湖南金天鈦金的精密鈦材。
鈦在地層中的儲量達到10億噸級規模,但全球一年的產量僅有20多萬噸。原因就是鈦材的冶煉、加工技術壁壘高、工序長,導致產量偏低、價格昂貴。自2007年以來,金天鈦金陸續攻克熱軋鈦帶卷、冷軋鈦帶卷、鈦焊管等制備技術,目前,企業的冷軋鈦帶卷占據國內70%以上市場,鈦焊管銷量占全球30%的市場份額。
“未來5到10年,是我省新材料產業發展壯大的機遇期,也是改革攻堅的關鍵期。”會上,省工信廳原材料工業處處長殷立科解讀《湖南省新材料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為企業、園區帶來了好消息。
根據規劃,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達到8000億元,年均增長率10%左右。培育年產值100億元的企業10家以上,新材料專業園區特色突出,千億園區達3個以上。
堅持需求牽引、材料先行、產用結合,我省新材料產業將聚焦先進鋼鐵材料等7個重點發展領域,建成國家級新材料產業集群,作為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的重要支撐。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