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訊(通訊員陳娜)6月10日,“2021年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發布,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主持發掘的襄陽鳳凰咀遺址和武漢黃陂盤龍城遺址入選。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實習實訓基地同期在木蘭湖揭牌。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曉鳴,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李述永,武漢大學校長助理陳慧東等出席活動,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文物事業發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余萍主持活動。
據悉,襄陽鳳凰咀遺址位于鄂西北襄宜平原北緣,隸屬于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龍王鎮前王、閆營兩村。為推進大遺址保護和遺址公園建設,考古工作者于2020年8月至今,在鳳凰咀遺址開展了調查、勘探、解剖、發掘等考古工作,初步判斷鳳凰咀城修建于距今5200年左右的屈家嶺文化早期到石家河文化時期,并確定了城址的范圍、分布、結構以及主要水系網絡。城是文明的重要象征,長江中游是中國最早出現城的地區,也是目前發現最多史前城址的地區,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鳳凰咀史前城址地處江漢平原與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見證了中國的早期文明。
近兩年圍繞鳳凰咀遺址開展的田野考古工作收獲豐富,反映出這一遺址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節點,而文化譜系揭示了這一地區跌宕的文化變遷過程。此外,鳳凰咀城的結構看似簡單,但包含了豐富的城市規劃與設計理念,反映了古人的世界觀和政治思想。該項目負責人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余西云教授。
400 >
武漢黃陂盤龍城自1954年發現以來歷經了長期的考古工作,發現宮殿類建筑、城垣、貴族墓葬、手工業作坊,已確認為商代前期長江中游地區規模最大的中心性城市。2020年至2021年,盤龍城聯合考古隊主要圍繞盤龍城楊家灣北坡鋪石遺跡、王家嘴居址和早期遺存展開了考古工作,首次確認盤龍城楊家灣北坡有著大規模、高強度的人類活動,其遺存的年代集中在盤龍城遺址最晚階段,進一步表明盤龍城最晚階段聚落活動向北部地區延伸,并與南部大型建筑、貴族墓地形成相互關聯、但又功能有別的聚落分區。這一階段的考古工作揭示出在盤龍城最晚階段,盤龍城楊家灣人類活動頻繁、人口稠密,但其他聚落點紛紛消亡,這為理解盤龍城城市的衰落和消亡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圍繞王家嘴居址的發掘還發現盤龍城偏早階段的遺存,為進一步甄別盤龍城最早階段遺存的年代和文化性質,探索早期二里頭至二里岡下層中原文化在長江流域的擴張和經略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該項目負責人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張昌平教授。
389 799 >
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長劉禮堂介紹,研究院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投身考古一線工作,廣泛開展多學科研究。在未來的考古工作中,研究院將繼續立足湖北,發揮考古學科科研方面的優勢和特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光芒照亮民族復興之路,讓大遺址保護成為社會共享的文明課堂。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