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家書,打撈塵封的記憶,這里讓普通人的家書有個“家”
2022-06-06 08:27:16
115 次瀏覽
來源:民生周刊
編輯:李 馳浩
家風是無形的,家書是有形的,看得見的,可實踐的。”有形的家書代代相傳,就會形成無形的家風。
家書,看似尋常,卻在日常小事、家常話語中,承載著綿綿思念與脈脈溫情。家書不僅是親友間溝通信息、表達情感的傳統方式,更凝聚著家國情懷,折射著時代變遷。
在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三層,有我國首家家書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這里珍藏的6萬余封家書,記錄了許多普通人的生活點滴。記者走進家書博物館,打開一個個普通中國家庭的溫情記憶。
家書,打撈塵封的記憶
張丁是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研究館員、副館長、家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底至2005年初開始投身民間家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工作。張丁告訴記者:“作為國有收藏的補充,民間同樣保存著很多的文化珍寶,很多有識之士傾力收藏各類個人文獻檔案、文物和藝術品,使我國的民間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這其中就有家書。”
談及保護民間家書的機緣,張丁回憶,自己偶然聽到了一則新聞:美國一位歷史學者與媒體合作,開展了一項“搶救美軍戰爭家書”的文化遺產行動,3年時間,征集家書5萬封。“既然美國家書可以征集,且受歡迎,那么中國家書文化源遠流長,遺存豐富,為什么不可以搶救性征集呢?”于是,張丁寫出一份《關于征集中國民間家書的設想》,又聯絡費孝通、季羨林、任繼愈等46位文化名人,邀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國家博物館、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等機構,于2005年4月10日啟動了“搶救民間家書項目”。
2009年,項目落戶中國人民大學,開辦了家書展覽。經過7年的努力,2016年,家書博物館正式成立。
目前,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中收藏各類家書6萬余封。時間從明末清初至21世紀,主要是晚清民國以來普通人的家書,包括紅色家書、抗戰家書、軍旅家書、知青家書、兩岸家書、海外家書、抗疫家書等。
家書,字里行間是傳承
在家書博物館中,記者看見一封胡華教授1972年2月14日寫給5位子女的家書。
胡華畢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的教學與研究,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和中共黨史學科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1972年1月,在江西干校勞動的胡華獲準春節期間返回奉化家鄉,探望母親。這是他離別故鄉34年后,“第一次在故鄉過春節,感觸良深”,于是給孩子們寫了一封家書。他用復寫紙復寫了5份,分別寄給了5個孩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家書是家人和親友之間的通信,它最重要的功能是傳遞信息,其次是情感交流,再就是通過家書進行家庭教育。在家風的傳承過程中,家書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張丁告訴記者:“家風是無形的,家書是有形的,看得見的,可實踐的。”有形的家書代代相傳,就會形成無形的家風。
胡華的這封家書只有一頁紙,但字里行間透露出一位老共產黨員堅定的革命信仰和高尚的精神品格,雖身處逆境仍不改初心,對革命前途充滿信心。半個世紀過去了,這封信今天讀起來,仍然感人肺腑,余味綿長。
1 1063 >
(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展廳一角)
家書,承載人間多少情?
在家書博物館的常設展“兩岸家書”板塊,陳列著一封去臺老兵張天保的家書。
這封家書寫于1988年6月18日,是張天保寫給遠在大陸的媽媽的。這天是端午節,張天保問候媽媽“端午節快樂”,接著寫道:“過去咱家在爺爺勤奮的帶領下,每年此時多半已曬好豆麥入倉。一家人全力幫忙親友們收獲。不知現在孩子們是否都能保持這一做事‘盡前不盡后’和樂于助人的良好家風。”
張天保還介紹了兩岸吃粽子、喝雄黃酒、香包、水果、賽龍舟等不同的習俗,透露出他對家鄉的思念。
張天保在大陸曾有婚配,去臺后,因準備隨時返鄉,沒有再婚。他在信中告訴媽媽:“……從此,以幫助鄰居的孩子成長為樂,反正都是中華民族的子孫。”
2005年,張天保得知大陸有關部門開展了搶救民間家書的活動,立即向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組委會捐贈了18封家書底稿。隨后,他又多次捐贈他與認養兒童的來信、捐助鄉村學校圖書室相關資料、慈善捐贈收據等多件個人珍貴資料。
2015年7月1日,張天保在臺南家中安詳離世,享年88歲。張天保先生生活極其儉樸,把僅有的微薄退休金結余下來,全部捐贈,用于社會公益。張丁告訴記者:“張天保期盼祖國統一,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次向我們捐贈家書、照片、證件等,為子孫后代保留文化遺產做出了力所能及的最大貢獻。”
如今,社會已經進入了新的通信時代,人們幾乎不再寫信,為什么家書還會受到歡迎,引起廣泛共鳴?張丁表示,家書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除了具有歷史價值、倫理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價值等學術研究價值外,還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包括文化遺產價值,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家庭教育等綜合教育價值,優良家風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等。“雖然我們已進入手機時代,但家書一經出現,仍能在各種文化載體中脫穎而出,感動你我。”
記者看到,家書博物館中的很多家書,只有薄薄的幾頁紙,說的也都是一些家長里短的事,收藏與保護家書,真的有那么重要嗎?在張丁看來,從表面上看一封家書可能算不了什么,然而,家書是寫信人內心世界的表達,是人際交往的原始檔案,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記錄,是家庭文化的載體,見證了社會生活的變遷,反映了人們的倫理道德,寄托了民族心理和血脈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成立,在我國家書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上具有重要意義。它標志著我國家書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了專業的機構,大量的普通人的家書有了一個“家”。
(原文刊載于《民生周刊》2022年第10 11期。)
原文鏈接: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