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遼寧省教育廳發布《教育服務遼寧省“一圈一帶兩區”區域協調發展實施方案》。
《方案》中提到:推進沈陽農業大學聯合東北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面向遼西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建設設施園藝生產與環境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
一、服務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
1.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創新中心。充分發揮高校科技資源優勢,聯合集聚省內外更多科技創新力量,打造高校科技創新策源地,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推動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沈陽工業大學等高校與駐遼科研院所、相關行業企業深度合作,積極服務遼寧實驗室建設。推動東北大學聯合鞍鋼集團組建低碳鋼鐵前沿技術研究院,促進鋼鐵—化工—信息—材料—能源交叉融合,增強鋼鐵等主導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沈陽藥科大學智能藥學工程創新中心、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新能源航空技術研發中心、沈陽農業大學北方粳稻種源研究中心、沈陽化工大學鎂硼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創新中心、遼寧科技大學鎂產業協同創新中心、沈陽體育學院冰雪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遼寧何氏醫學院眼產業技術研究院等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促進行業企業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實現重大突破。
2.助力主導產業轉型升級。支持東北大學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組建東北三省一區“新工科”教育聯盟,依托“遼寧省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遼寧省固廢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推進先進裝備制造、冶金、石化、材料等產業數字化升級。推動遼寧大學聯合吉林大學、黑龍江大學牽頭組建東北三省一區“新文科”教育聯盟,助力現代服務業提質升級。推動沈陽農業大學組建遼寧鄉村振興高校聯盟,為沈北新區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海城國家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提供支撐。依托沈陽體育學院、遼寧師范大學、沈陽師范大學等高校,助力沈陽現代化都市圈體育產業聯盟建設,以及冰雪經濟發展。
3.助力打造區域開放合作高地。推動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遼寧科技大學、沈陽理工大學等高校,充分發揮教育部“中俄國際工程學院”等高端平臺作用,與俄羅斯等國家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在特種材料、先進制造、光電信息技術等方向,集聚特色創新資源,開展智力引進、協同創新、成果轉化等全鏈條合作。推進大連外國語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高校,加強外國語言文學、經濟學類等學科交叉融合,助力區域貿易投資合作效能提升。
4.加強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依托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遼寧建筑職業學院、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沈陽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院校,重點打造面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施工管理、汽車制造等產業鏈的高水平專業群,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鏈對接互聯。搭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信息管理平臺,建設職業教育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舉辦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沈陽都市圈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
5.共筑綠色宜居家園。支持遼寧科技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沈陽化工大學、大連交通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高校聯合相關企業,建設綠色低碳領域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和示范性能源學院,加強新能源、儲能、氫能、碳減排、碳匯、碳排放權交易等特色理工學科建設,助力區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6.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建立沈陽都市圈中小學校合作模式,協同提升基礎教育質量。推動中國醫科大學聯合吉林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依托東北三省一區“新醫科”教育聯盟,加快建成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全面支撐“健康遼寧”建設。
二、服務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
7.服務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推動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東北大學、東北財經大學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高校,依托教育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一帶一路”職業教育聯盟,深化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國際聯合攻關,服務大連加快建設智慧、綠色、高效國際性樞紐港,建設亞太對流樞紐、創新策源中心、東北亞經貿合作中心,打造東北亞“海洋強市”。
8.服務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支持大連理工大學等高水平大學圍繞大連英歌石科學城建設規劃,牽頭布局一批頂尖創新平臺,服務和支撐英歌石潔凈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生命安全四大領域的產業集群。大力推進海岸和近海工程等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9.助力沿海產業集群建設。推動大連理工大學依托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積極開發化工新材料、催化劑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精細化工產品,推動化工產業鏈向高端化升級。推動大連交通大學、沈陽工業大學、遼寧科技大學等高校建設軌道交通、數控機床、儀器儀表等協同育人協同創新平臺,服務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和資源型產業深度開發。推動大連海洋大學、大連工業大學建設北方海洋數據應用中心、北方水產動物遺傳育種中心,助力海洋牧場示范區、海洋漁業生產基地建設,服務海洋經濟發展。
10.培養傳統優勢產業發展所需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依托渤海船舶職業學院環渤海船舶行業校企合作委員會等校企融合平臺,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加強船舶制造行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依托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全國機械行業儀器儀表與自動化產教聯盟、全國工業自動化儀表培訓中心等技術培訓中心,提升儀器儀表等產業發展所需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東北三省一區軌道交通類高職院校,建設校企協同職業教育專業協作體,培養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所需高技能人才。
11.服務康養產業發展和海洋生態保護。推動大連醫科大學建設東北三省一區中西醫結合聯盟、國家級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配套開發康養中心、餐飲、小型商場等設施,打造康養結合、產教一體的遼南中西醫結合康養產業園。依托沈陽農業大學建設遼寧盤錦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和遼河國家公園研究院,渤海大學、大連工業大學建設“渤海環境樣品庫”,為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撐。
三、服務遼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建設
12.服務農業全產業鏈對接合作。推進沈陽農業大學聯合東北農業大學、吉林農業大學面向遼西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建設設施園藝生產與環境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為遼西穩產保供京津冀地區“菜籃子”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推動大連工業大學依托食品科學與營養健康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海洋食品精深加工高新技術研究,服務特色農產品、地標優品成長壯大。依托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建設能夠滿足農業全產業鏈需求的產教融合基地,培養新技術推廣所需高技能人才。
13.服務區域創新平臺融合對接。推動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工業大學等高校建立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服務機構聯盟,共建大型科研儀器等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促進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充分利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等創新載體,建設成果孵化和中試基地,吸引京津冀科技成果“帶土移植”,推進科研成果在遼落地轉化。
14.服務特色農業融合對接。推進沈陽農業大學與朝陽市共建“朝陽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研究院”,遼寧職業學院對接朝陽食用菌產業園,加強食用菌生產技術研究與普及。推進渤海大學對接凌海市海參精深加工產業園,助力海參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服務特色農副產品和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助力開拓京津冀消費市場。
四、服務遼東綠色經濟區建設
15.服務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推動沈陽農業大學建設遼東山區生態保護研究院,開展丘陵山區坡耕地防蝕固土、水源涵養地保護等研究。推動遼東學院、遼寧大學建設鴨綠江流域研究院,開展水環境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生物多樣性與珍稀動植物保護研究,為構建遼東地區綠色生態發展格局提供技術咨詢與服務。
16.服務綠色低碳產業集聚區建設。推動遼寧中醫藥大學、沈陽藥科大學、遼寧醫藥職業學院聯合醫藥企業共建遼寧中醫藥產業基地,圍繞以“遼藥六寶”為代表的遼寧道地中藥材,建立集中藥材種植、加工、中藥制劑、臨床質量評價于一體的研發生產體系,助力遼東道地中醫藥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推動沈陽農業大學建設遼寧省林下有機參重點實驗室,柔性引進省外院士團隊來遼工作,為遼寧山野菜等特色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推動綠色農業加快發展。
17.服務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推動遼寧科技學院、遼東學院、大連藝術學院等高校,進一步收集挖掘歷史文物和圖書資料,聯合文旅部門設計推出系列文創產品,編排、組織相關題材文藝演出,做強東北抗聯、抗美援朝等紅色旅游品牌。推動遼寧現代服務職業技術學院開展遼菜師傅培訓,助力地方特色餐飲與民俗文化、農業觀光休閑旅游相結合,培育一批“網紅打卡地”。
五、組織實施
省教育廳成立工作專班,統籌負責教育服務“一圈一帶兩區”區域協調發展工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有關高校成立工作組,建立相應工作推進機制,明確職責,密切協作,切實把目標任務落實落細。省教育廳建立健全定期通報制度,并適時開展督導檢查,確保各項任務切實有序推進。
加強政策支持,對列入教育服務“一圈一帶兩區”區域協調發展年度重點任務清單的項目,在資源配置方面予以傾斜。抓好重大項目建設,以示范促帶動,充分發揮先進地區、先進院校的引領輻射作用,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不斷開拓教育服務“一圈一帶兩區”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