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行的全省外資項目“云簽約”活動上,蘇州簽約項目中包括了一批裝備制造產業項目。韓資企業漢拿科銳動電子(蘇州)有限公司位于蘇州科技城,此次簽約啟動三期擴建項目,計劃新增購地約30畝,2022年至2026年項目合計投資約9億元,主要生產高端智能汽車電子產品及新能源汽車的配套產品等,預計2026年公司總產值可達45億元。
裝備制造業,也稱裝備工業,是制造業的基石,代表了一個地區的工業水平。裝備制造產業也是蘇州市又一個萬億級產業,2021年實現工業產值12709億元,同比增長20.3%。一季度,蘇州市裝備制造業實現規上產值3065億元,同比增長8.4%,占全部規上工業產值的30.5%。
圍繞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汽車、新能源等重點產業方向,蘇州市正加快推進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做優做強工業發展之核。
企業重裝出擊擦亮制造品牌
裝備制造特別是高端裝備制造,是“國之重器”。
近日,國內首臺超大直徑掘進同步拼裝盾構機“興業號”順利始發。“興業號”由中交天和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自主設計、研發、制造,刀盤直徑15.76米,全長130米,重達4噸,國產化率達98%以上,掘進同步拼裝、主動鉸接、刀具全狀態監測等技術創造了國內外同類裝備的新高度。2021年3月31日,“興業號”在中交天和常熟基地下線,實現了掘進、拼裝同步進行,掘進速度較國內外同類裝備提升了30%至50%,在超大直徑盾構機未來發展中具有劃時代意義。
近年來,中交天和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先后研制出用于南京揚子江隧道、印尼雅萬高鐵1號隧道、南京和燕路過江通道等重大工程建設的超大直徑盾構機、全斷面硬巖掘進機、豎向硬巖掘進機等高端裝備,不斷打破國外技術壁壘,擦亮了“中國制造”品牌。
在蘇州,類似的“大塊頭”“重家伙”還有不少。
日前,蘇州大方特種車股份有限公司為中天鋼鐵特制的新一代純電動框架運輸車成功實現“云交付”,這也是全球首臺電驅動框架車。大方特種車是目前國內開展冶金框架運輸車研發生產的唯一企業,框架運輸車主要用于運輸鋼廠成品料、鋼坯等物料。日前交付的電驅動框架車,可滿足全天候24小時連續運行條件,每年工作達0小時以上,其最大特點是運載量大,運輸效率高。這臺冶金框架運輸車的載重達120噸,依靠液壓裝置可實現自動裝卸。這樣一臺車,每天運量可達2噸,相當于4到5臺半掛車的運量。
國內鋼廠用上了國產車,不僅減少了大量外匯支出,還增強了智能裝備制造大國的自信。目前,大方特種車的訂單已排到今年9月。
制造業企業的重裝出擊,是蘇州裝備制造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個精彩剪影。
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蘇州裝備制造產業布局日趨完善,細分門類優勢增強,主要包括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汽車、新能源等4個重點產業方向,擁有中國強企業3家,中國民營企業強7家,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強7家,蘇州市裝備制造產業營收超百億企業20家,已上市企業76家,市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217家。
產業技術創新培育新動能
5月18日,一批高端裝備科技項目在蘇州高新區集中“云”簽約。這批項目將落戶滸墅關經開區,涵蓋增材制造、集成電路半導體、智能倉儲、新能源、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為轄區打造高端裝備先進優勢產業集群注入強勁動能。蘇州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先進制造材料研究所同日也簽約落戶。
據介紹,依托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吳鑫華院士團隊在高端裝備方面多年來的技術積累,蘇州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先進制造材料研究所落戶后,將推動蘇州3d打印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助力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發展。
裝備制造業是一座城市科技創新能力、制造實力的綜合反映,為此,蘇州堅持創新發展理念,積極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切實加快培育新動能,持續推進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蘇州協同創新智能制造裝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6月,基于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國家高端裝備協同創新中心”的科研成果和專家學者為技術支撐,致力于為實現高水平“中國智造”而提供智能制造裝備、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及工業大數據服務。公司以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為底座,主要圍繞高端數控裝備、智能傳感產品、智能模具、工業互聯互通等重點研究方向,建立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協同、多技術集成、產學研用長效合作的技術研發與應用平臺,會聚高端制造裝備人才,培養領軍人才基地,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集科技研發、服務、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產業孵化于一體。
研發機構之外,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也越發凸顯。
4月29日,蘇州德龍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創板上市,公司專注于激光精細微加工領域,憑借先進的激光器技術、高精度運動控制技術以及深厚的激光精細微加工工藝積淀,聚焦于半導體及光學、顯示、消費電子及科研等應用領域,為各種超薄、超硬、脆性、柔性及各種復合材料提供激光加工解決方案。
伴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升級,德龍激光著眼于技術含量高、應用前景好的方向,潛心研發、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用先進激光賦能現代制造。經過多年研發,公司激光器技術水平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其產品和技術得到了下游領先企業的一致認可,確立了公司在中國激光精細微加工行業中的市場地位。
政策扶持多向發力筑強產業根基
為推進裝備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蘇州市進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
去年,《蘇州市促進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若干措施》正式發布,在促進航空航天產業集聚發展、創新成果轉化、金融支撐、人才激勵等方面亮點頗多,拿出真金白銀和真情實意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比如,在支持產業集聚發展方面,對實到資本金0萬元(含)以上的企業,給予最高1000萬元獎勵;對研發和生產性服務類、生產制造類企業,根據其年度營業收入分別給予最高300萬元、萬元的上臺階獎勵。強化創新成果轉化方面,支持核心技術和產品攻關,單個項目給予最高1000萬元補助;對首臺(套)裝備及關鍵零部件給予最高1000萬元獎勵。加強要素投入保障方面,對在境內外資本市場實現ipo的,給予不低于300萬元獎勵;對重大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分別給予最高0萬元和萬元的項目資助、300萬元的安家補貼。
蘇州各地聞聲而動推動航空航天產業壯大,太倉出臺《太倉市航空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力爭至2025年產值突破億元;建立航空航天產業鏈企業庫,梳理大飛機產業鏈圖譜;布局規劃三大產業功能園區,合計占地面積約1400畝。2021年,太倉加快推進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累計簽約航空航天項目46個,總簽約金額達163.18億元,“做航空到太倉”城市名片不斷擦亮。
政策的支持,是多向發力的,共同筑強產業發展的根基。
近日,蘇州市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全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實施意見》,按照目標,到2025年,全市累計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30萬輛以上,形成公共領域全面覆蓋、私人消費領域積極購買的推廣應用格局。同時,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充電站1000座以上,力爭車樁比達到2比1,基本建成適度超前、布局合理、貼近用戶、智能高效的新能源汽車配套基礎設施體系。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