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山東青島的特色和優勢所在。2021年,青島海洋生產總值達4684.84億元,總量居全國沿海同類城市第一位,同比增長17.1%,占青島 gdp比重30%以上。
近期閉幕的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加快邁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并把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列入青島的“六個城市”定位。
如何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近日,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邀請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副局長戚永戰對青島市委、市政府日前印發的《關于加快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助力海洋強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行解讀。
《意見》與青島今年印發的《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青島市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15條政策》(以下簡稱《海洋15條》)形成了“組合拳”,共同構成“1+1+1”政策支撐體系。
因地制宜提出“雙目標”
據介紹,經過綜合研判,青島將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作為“十四五”期間的階段性目標,提出到2035年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遠期目標。
戚永戰表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源自國際咨詢機構“梅農經濟”2012年發布的全球領先的海事之都評選報告。同年,我國學者在全球海洋經濟課題研究時將全球領先的海事之都翻譯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17年發布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推進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設成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隨后,我國多個沿海城市提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標。
2021年4月,中央有關文件提出,支持深圳、青島等強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帶動形成一批現代海洋城市。
2021年以來,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牽頭制定了《意見》《行動計劃》《海洋15條》。目前,“三大文件”分別以青島市委、市政府,市委海洋發展委員會,市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形成了“1+1+1”政策支撐體系。
“1+1+1”政策支撐體系中,《意見》定位于謀長遠、把方向,描繪了未來五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的青島海洋發展藍圖。《意見》提出,到2025年,預計全市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以上,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以上,現代海洋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全面提升;到2035年,初步建成海洋科技領先、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生態環境優美、海洋文化繁榮、海洋國際交流合作活躍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青島提出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雙目標’,其根本目的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青島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戚永戰說。
加快建設“五個中心”
為加快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意見》提出了“五個中心”建設任務。
建設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包括加強海洋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引領國家海洋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提升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打造國內領先的海洋人才矩陣等工作。青島將通過推動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入列,支持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發展,推動部、省、市共建國家深海基因庫、國家深海大數據中心、國家深海標本樣品館等舉措,鞏固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
建設全球現代海洋產業中心,包括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集群、壯大船舶海工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積極發展海洋新能源產業、創建海水淡化示范城市、穩步發展深遠海未來產業、打造現代漁業樣板、加快智慧海洋建設、打造特色海洋旅游目的地等工作。青島將通過推進中國北方(青島)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藍谷藥業海洋科技谷、百發海水淡化擴建工程、中魯海洋創新產業園,爭創國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建設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等一批重大項目、重大任務,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建設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包括創建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拓展金融服務海洋經濟發展領域、提高現代航運服務業發展水平、提升服務國家戰略能力等工作。青島將通過加快董家口港區項目建設、推進國際郵輪母港區開發建設、支持金融機構開展海洋綠色信貸、藍色債券示范金融業務試點、建設國內國際多式聯運組織中心等舉措,引領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和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中心。
建設全球海洋生態示范中心,包括建設綠色生態海岸帶、增強服務碳達峰碳中和能力、加強海洋生態修復和防災減災等。青島將通過優化海岸帶及近岸海域開發保護總體布局、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加強海灣生態養護與修復、加強海洋環境預警監測能力建設、提升赤潮、綠潮等生態災害防控能力等措施,打造“水清、岸綠、灘凈、灣美、島麗、物豐”的美麗海洋。
建設全球海洋事務交流中心,包括積極構建海洋開放新高地、拓展國際海洋合作空間、搭建國際組織合作發展新平臺等工作。
針對“五個中心”建設的重點問題,《行動計劃》按照項目化、清單化的要求,提出了未來三年青島重點打造的“十大工程”,將實施一批在全國具有重要引領性、首創性、示范性的重大工程、重大項目。
化解海洋產業發展難點
據介紹,青島市海洋經濟規模在全國位于先進行列,但海洋產業特別是海洋制造業還沒有形成比較優勢,現代漁業等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壓力,海洋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有待提質增效,海洋企業“小、散、弱”的情況依舊存在,海洋人才外流的壓力日益增加。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很多,其中海洋產業政策不精準、不完善是主要短板。青島加快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必須從根本上破解海洋產業發展瓶頸。
為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意見》以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產業作為主線,約三分之一的條款關于海洋產業發展。特別是船舶與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上風電、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現代漁業等領域,《意見》還進行了專題部署,力爭通過3年~5年時間,推動青島海洋產業再上新臺階。
與《意見》相呼應,《海洋15條》聚焦高端海工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高端航運服務業、現代漁業等海洋重點產業,針對海洋產業發展突出問題,提出了15條、29款扶持政策。
當前,海洋船舶與海工裝備已成為青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了一批優質的涉海企業、科研院所。但對標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的船舶與海工產業發展水平,青島還存在研發設計能力不足、缺乏高端船舶海工設計機構;船舶海工產業鏈條存在斷點、核心配套技術實力不強;缺乏高端船舶海工產品的建造能力、產品附加值較低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海洋15條》提出一系列扶持舉措,鼓勵青島市船舶海工企業積極爭取高端產品訂單,積累高端產品加工建造經驗,提升關鍵核心配套設備的設計制造能力,破解青島市海洋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發展存在的難點、斷點、堵點。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