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報道 為了給國內外從事低碳研究的專家學者提供一個專業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4月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學與springer nature合作創辦的國際英文學術期刊——全球首本碳中和領域綜合性國際學術期刊carbon neutrality首期12篇論文正式上線,該期刊旨在打造碳中和領域旗艦期刊和國際一流期刊。
carbon neutrality 《碳中和》是低碳科學與技術、碳金融與碳管理及相關政策領域的國際性跨學科綜合期刊,主要刊載低碳相關領域具有高度原創性、能夠反映學科水平的高質量研究論文和評論性綜述文章。
該期刊編委會由顧問委員會(advisory board)、主編、副主編、編委共同構成。advisory board成員均為國內外著名學者,其中院士10余名。主編由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中英國際低碳學院院長趙長穎擔任。編委會成員由來自一流高校和研究機構的40余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資深學者組成,其中國際編委25名,涵蓋近10個不同國家。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徐華清在首期中發表評論性論文,總結分析了中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指出未來需在“堅持新發展理念引領;聚焦碳達峰、碳中和兩大目標倒逼;發揮有條件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三大主體率先達峰帶動作用;推動工業革命、能源革命、技術革命和消費革命四大革命突破”等方面推動中國特色雙碳事業發展。
西安交通大學郭烈錦院士團隊在原創性研究論文中,詳細介紹了團隊在直接碳減排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通過采用能源有序和資源化無害化轉化利用的新原理,建立了以超臨界水蒸煤氫電熱氣多聯產和以可再生能源驅動的co2還原制化學品及燃料等技術為核心的新型碳中和能源轉化利用體系。相關技術將為我國實現能源發展向清潔、低碳(零碳)、安全、高效的現代化能源體系轉型提供了可行的發展路徑。
上海交通大學趙長穎教授團隊在綜述論文中回顧了中國的碳排放狀況、能源結構和氣候政策,分析了不同技術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潛在能源轉型路徑,介紹了中國當前能源行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yen wah tong教授團隊研究實現清潔能源回收的途徑,團隊在論文中探討了基于 phb 的生物塑料在厭氧環境中的意義和生物降解途徑,其中強調了改變甲烷產生的反應器性能、生物塑料生物降解效率和功能微生物的生物信息學分析,這項研究的結果將有助于基于 phb 的生物塑料與食物垃圾的聯合管理,以實現清潔能源回收和更綠色的環境。
carbon neutrality首期共上線12篇論文,包括1篇評論性(comment)論文、6篇綜述(review)以及5篇原創性研究論文(original article),論文來自中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作者均為該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其中5篇來自院士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任鵬 通訊員 魏娜)
媒體鏈接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