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
“國產設備替代進口,成本至少降低五分之一。”不久前,國內首款體外膜肺氧合設備(ecmo)研發成功并運用于臨床,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袁祖貽激動不已。這臺由西安交大研發的國產ecmo打破了國外產品的長期壟斷,實現了國產重大醫療器械自主化研制的重大突破,成功破解心血管危重癥患者救治的“卡脖子”難題。這項成果由學校第一附屬醫院、機械學院以及四川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研發。
重大突破的背后是學校學科交叉形成的合力。近年來,學校以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為契機,培育學科交叉沃土,全方位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在不同思想與靈感的碰撞下,學校不斷取得重大研究突破和進展,走出了一條獨具西安交大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之路。
組織模式創新讓融合更順暢
擬南芥作為一種模式生物,被廣泛應用于植物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以及群體進化學等方面的研究中,是當下炙手可熱的“學術明星”。
20多年來,在國際植物研究領域,擬南芥參考基因組的標準一直由歐美國家定義。不久前,西安交大信息與生物醫學交叉團隊一舉打破了這項壟斷。團隊首席科學家葉凱自豪地介紹,團隊成功發現的高質量擬南芥基因組col-xjtu,創造了擬南芥基因組質量全球最高標準。
該團隊隸屬葉凱青年科學家工作室,是學校首個以科學家名字命名的青年科學家工作室,于2016年3月成立。工作室匯聚了大數據挖掘、算法設計、細胞工程、基因組學等多學科領域的團隊,因學科交叉雨露的滋養而不斷萌生創新之花。
設立科學家工作室,是學校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打破學術壁壘、促進學科交叉的重要舉措。工作室獨立于傳統院系,由具備跨學科研究背景的學者組織團隊,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資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獨立運行,擁有充分的管理自主權,為學科交叉的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學科交叉的推進工作涉及學科規劃布局、科研組織模式和成果認定、研究生招生與培養、人才引進與考核激勵等各個方面,也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和協同工作機制作為保障。只有大刀闊斧地改革,才能打破這些障礙。”副校長別朝紅對此感受深刻。
這已不是學校第一次大膽嘗試。早在2010年,學校就開始了基礎學科交叉融合的組織模式創新。這一年,學校成立了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簡稱“前沿院”)。前沿院是一個覆蓋6個一級學科、融匯多種學科優勢的研究院,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可以在這里充分探討各自的研究課題,吸取其他學科的研究思維和科研方法,產出引領科學前沿動向的研究成果。
目前,前沿院已搭建起價值一億多元、校內規模最大的理科多學科交叉研究平臺,匯聚了一批海內外具有影響力的領軍教授和青年人才,成為學校交叉學科研究開展的重要陣地。
此外,學校還試點學部制改革,成立電子與信息學部,將電子科學與工程、微電子、自動化等學科相近的不同學院整合在一起。學部制改革為多學科交叉研究提供了自主、自由的土壤,并以大平臺大項目為牽引,通過建設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設立新興與交叉學科專項和大項目培育專項等舉措,聚集資源開展跨學科研究。
目前,學校大型設備共享平臺分析測試中心已投入使用,啟動新興與交叉學科專項20余項,執行大項目培育專項60余項,為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和重大項目的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制度引擎讓交叉脈搏更強勁
近日,西安交大前沿院教授何剛有了一個“新身份”——能動學院何雅玲院士團隊的“雙聘教師”。他告訴記者,雙聘是為了更好地交叉,學校將在跨學科科研合作、招收和培養學科交叉研究生、多學科成果認定、績效考核獎勵等方面給予受聘教師支持,促進雙方教師在教學、科研方面的融合。
“無論選擇怎樣的學科布局和發展方向,選擇何種跨學科組織模式,都需要與之相應的跨學科制度體系作為保障。”別朝紅說。
為激發學科交叉的內生動力,2018年,學校出臺了《西安交通大學推進學科交叉的實施辦法》,從頂層設計謀篇布局,統籌推進學科交叉工作。同時,進一步深化教師聘任制度改革,積極推進教師校內雙聘,力爭從人事制度上保證跨學科研究中教師資源的分配、流動和協同機制。
前沿院首批雙聘教師共有18位,雙聘至電氣學院、能動學院、材料學院、化學學院、一附院、二附院和口腔醫院等7個學院,為校內學院間教師雙聘探索邁出了重要一步。
學校為了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黨建優勢,以干部互兼破學科交叉之困,啟動副職干部到教學科研單位交叉兼職工作,從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層面出發,探索一條破解學科交叉困境的西安交大路徑。互兼干部作為班子成員參加交叉學院的黨政聯席會、學術委員會等,全過程深度參與交叉學院的決策及運行。同時,現有教師依據個人研究興趣點開展合作的隨機模式得到改變,推動教師參與跨學科學術活動,打破“信息屏障”,推進共建共融。
用好評價考核這根“指揮棒”,是學校推進學科交叉的又一重磅動作。學校《鼓勵學科交叉 進行多學科成果認定的舉措》的出臺,打破了過去僅認可第一完成單位、第一完成人學術貢獻的傳統做法,承認團隊其他完成人的學術貢獻,以促進學科交叉、團隊合作,促進產出大成果。此外,學校還出臺了《學位授權點動態調整實施細則》等制度體系,形成“保證重點、支持交叉、鼓勵融合、促進共享”的政策支撐體系。
學科交叉融合需要“硬機制”的保障,也需要“軟環境”的支撐。學校主辦“科技·人文·社會”新時代重大問題跨學科合作與交融高端論壇等系列活動,搭建跨學科互動交流平臺,并利用各種途徑展示校內外、國內外交叉研究成果,創造交流合作可能。
產教融合拓寬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門課可以領略到量子科學、3d打印、能源、系統工程等不同領域大師的風采,讓人眼界大開”“這門課程面向未來,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啟發我們要成為復合型人才”……近日,學校“領軍學者講通識”跨學科綜合性通識課結課,該課程獲得了90%以上的學生滿意度,線上場均觀看人數達0人以上,彰顯了學校學科交叉的無窮魅力。
“跨界”人才的培養要有完善的學科交叉育人體系作支撐。為此,學校積極推進學科交叉育人體系和共享課程建設,打造了“領軍學者講通識”“音樂、哲學與科學思維”等通識核心課程,通過跨學院、跨學科教師團隊的授課模式創新、教師講授與學生互動相結合的教學環節創新等,培養學生的學科交叉思維和創新意識。同時,學校設立博士生交叉培養項目,大力推進研究生跨學科交叉培養;做好本科大類招生、輔修第二專業、菁英班以及學科交叉項目的本科生推免遴選工作等,探索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學科交叉貫通培養模式。
近期,電氣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專業2020級博士研究生柯偉有些忙碌,他參與的“基于激光誘導等離子體技術的真空度檢測方法研究”項目馬上要進入最后的裝置樣機總裝調試階段。這是學校榮命哲教授團隊與平高集團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項目,主要破解高壓、特高壓輸電等級電網中真空斷路器的真空度在線檢測問題。
在校企合作的項目攻關中磨礪成長,是學校“跨界”人才培養的又一重要抓手。柯偉自2020年9月項目伊始就加入其中,主要負責光路結構設計、真空度檢測原理研究工作。“很多在實驗室里壓根不算問題的問題,在落地為產品時就會變成一個個十分棘手的難題,需要我們自己去思考、解決。這很鍛煉人,也為我以后更加獨立地進行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3年,學校與平高集團有限公司牽手成立西安交大—平高研究院,圍繞電氣設備綠色發展進行科研攻關,已解決多項電力行業發展中的“卡脖子”關鍵性技術問題,也在攻關中培養了大批人才。
2021年4月,學校啟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以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為平臺,進一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探索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聯合攻關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學科交叉融合氛圍愈加濃厚,‘催化劑’作用日益凸顯,也吸引了一大批領軍企業、科研院所。”學校黨委書記盧建軍介紹說,學校主動對接全省“鏈主”企業,已建設省級“四主體一聯合”創新聯合體18個,與華為、聯通等48家全國行業龍頭企業共建聯合研發平臺。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2021年學校依托秦創原平臺簽訂省內橫向項目700余項,經費達5.38億元,93個項目已注冊成立科技型企業。
原文刊載于2022年3月21日中國教育報05版
報道鏈接:
文字:中國教育報 徐倩 通訊員 胡曉楠
編輯:朱萍萍
上一條:
下一條: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