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縣以工業園區模式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和田園綜合體,突出示范片區、園區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積極培育壯大農業新業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
在智聯農創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西尹王村村民牟觀明正在大棚里忙著采摘圣女果。幾年前,因為農田鹽堿化較重,牟觀明只能靠種植棉花、玉米等抗鹽堿農作物,收入有限。而如今他依托智聯農創現代農業示范園種植無公害蔬菜,每畝地至少能收入一萬元。
村民勞作方式的轉變,源于鹽堿地利用的破局。利津縣投資1.6億元,流轉土地1200畝建設智聯農創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起高標準大棚117棟。棚內水肥化一體機、溫濕度監測設備、自動噴霧設備等各類高科技設備不僅節省了時間和勞動力,而且使得農產品產量更高、品質更好。
解決了硬件問題,又面臨著“誰來種”的抉擇。智聯農創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采用“平臺公司+運營公司+創服機構+產業工人”的運營模式,為入園業主提供“物業式”和“保姆式”全流程、標準化服務。正大棚里忙活的村民吳素芳告訴記者:“種苗、技術、肥料,都不用我們操心,都是公司為我們負責提供,銷售這一塊也不用我們操心,都是公司負責,所以說我們感覺種棚省心又省力。”
市場認可的背后是產品品質的精益求精,園區內的果蔬嚴格按照81道標準工序生產,同時采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全流程可追溯,產品品質安全可靠。智聯農創現代農業示范園負責李永法說:“每一個大棚都是一個生產車間,我們從種苗的研發到農產品的種植、產業工人的培訓,做到了全產業鏈可視化智能管理,最大的好處就是實現了產品質量均勻一致。下一步,我們計劃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的融合,實現對農業生產狀態的智能感知、農業數據的智能分析、農業生產的智能決策,從而實現精準化種植。”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