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神木市錨定“雙碳”目標,把新能源作為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和培育新支柱產業的關鍵,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區和南部閑置土地,大力推進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產業發展,著力擺脫對傳統能源的過度依賴,讓新型能源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光”彩奪目 光伏發電每年可達4.2億度
神木地處黃土高原,自然資源稟賦得天獨厚,光照時間長、地域遼闊,同時又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發達的電網支持,發展光伏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神木市積極利用北部礦區、采煤沉陷區和閑置土地進行生態修復后建設光伏發電基站,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
走進神木市錦界鎮光伏發電園區,一排排晶硅板整齊地排列著,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將太陽光源源不斷地轉化成電能。神木市錦界光伏產業園總占地約1萬畝,總裝機容量達300兆瓦,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約27億元。“目前,光伏園區平均每天可發電115萬度,每年發電量可達4.2億度。”神木市晶元控股集團新能源事業部總經理劉欣說。
“光伏發電的太陽能電池板,安全可靠、無噪聲、無污染排放,是一種新型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清潔能源。園區每年可減少多種有害氣體和廢氣排放,其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34.91萬噸,減少煙塵11.42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26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0.63萬噸。”神木市晶元控股集團新能源事業部主管李強說。
“園區將循環化改造、采煤沉陷區治理、種養殖等結合起來,實現多種產業融合發展。下一步,我們將緊緊圍繞生態修復、土地整治與‘灌草新’生態屏障融合實施,進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助力雙碳目標推進。”劉欣說。
迎“風”招展 風力發電穩定持續
走進陜西華電高家堡鎮風力發電場,一座座大型風力發電機矗立在群山之中,長達幾十米的葉片像電風扇一樣旋轉著,成為群山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于2016年6月建成投產的陜西華電高家堡一期99兆瓦風電場,2020年12月建成投產高家堡二、三期140兆瓦風電場,目前已完成投資18億元,已累計完成發電量10.6億度。風電場建設投產以來,堅持發展綠色能源、推進低碳生活的理念,為更有效的捕捉風能,高家堡風電場通過二三期項目的改進,提高了風電場的發電量和發電效率。“單臺風力發電機組在額定風速9米/秒以上,轉一圈大概可發電3.7度,每小時發電2度,每天大概能發電6萬度。”陜西華電新能源發電有限公司榆神片區副主任車蓉飛介紹。
在火力發電占主導地位的今天,風電項目的建成,為神木市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路徑,華電風電場、國華風電場的投入運營,將山中清風變成源源不斷的電能,填補了神木市無風電項目的空白,推動著神木的新能源發展向前邁進。
“根據一期項目的運行情況,在二三期項目機組選型上更側重選用適宜神木南部地區風況的低風速機型,其中二期項目葉片長度較一期項目增加23米,塔筒高度增加5米,三期項目葉片長度較一期增加29米,塔筒高度增加了10米,采用低風速機型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現場的實際風況,最大限度供應電網用電需求。”車蓉飛說。
來源:神木市人民政府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