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柴控股集團作為國有大型裝備制造企業,產品是維持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生命線。該公司成立65年來,始終持續不斷開發新產品,通過引進人才實現自主技術創新,通過搭建研發項目平臺實現了產學研結合,從而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談起公司的人才戰略,濰柴控股集團董事長譚旭光這樣說道:“在我們不斷持續的技術創新過程中,濰柴走出了一條買設備不如買技術,買技術不如買人才,買人才不如建平臺的創新路徑。”
買設備不如買技術
濰柴在發展過程中深刻認識到,買設備不如買技術。
早些年,濰柴主要從國外購買二手設備,后來企業投入巨資引進世界先進的設備乃至生產線,目前濰柴的裝備水平和制造能力已經達到國內領先、世界一流。
據了解,從“八五”、“九五”、“十五”到“十一五”期間,濰柴的技改投入分別達到0.98億元、1.1億元、16.3億元和64.2億元,20年間技改投入增長60倍以上。
近年來,該公司一方面從德國、意大利等國引進先進產品和技術,另一方面又加快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據譚旭光介紹,濰柴目前既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吉林大學、同濟大學等知名高校建立了產學合作關系,又和奧地利avl、美國swri、德國fev、英國ricardo、中國汽車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等開展了產研合作,確保企業技術水平達到世界前沿。
買技術不如招人才
隨著產品開發向縱深進行,企業需要加大原始創新的力度,培養核心競爭力。為此,濰柴集團近年來加大了人力資源的投入。
1998年,譚旭光剛接手瀕于破產的濰柴時,職工上萬人,搞產品開發的僅十幾人。
而據最新統計,目前濰柴集團從國內著名高校和行業知名企業引進了本科以上學歷人員3000余人,其中博士35人,碩士1人,其中不少是海外高端人才。
濰柴地處魯中城市濰坊,沒有明顯區位優勢,而且許多引進的人才在原來單位也都有著豐厚的收入、優越的工作條件。濰柴為什么能從海內外吸引各類人才投身自主開發?
用譚旭光表示:“除了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外,濰柴還做到了事業留人。”2008年以來,濰柴一把手親自帶隊到海外納賢,共招聘65名海外高端人才加盟企業。而吸引這些高端人才投奔至此的原因,就是濰柴為科研人才提供了能夠最大發揮個人潛力的項目平臺,并能夠保障提供充足的研發資金。
招人才不如建平臺
充裕的研發資金,五湖四海的人才隊伍,不但保證濰柴不斷開發出新產品,而且促使濰柴的研發體系從以前的直線式——由實驗室、設計室、工藝室、管理室等組成的技術部門,發展成矩陣式——在若干科研平臺上建立不同的研發中心、研究所、設計室等部門,形成總體科研實體。
濰柴在新能源技術中心、動力總成研究所、電控技術研究所的基礎上,進一步搭建起了分析中心、后處理研究、噪聲研究、傳動系統研究等平臺。
人才創新隊伍的建設幫助濰柴在市場上處于領先,讓企業的產品和經營項目不斷豐富,濰柴的研發體系也因此與集團規模的擴大而同步完善。
目前,該公司在全球建立“三國七地”的研發平臺,分別是濰坊研發中心、上海研發中心、重慶研發中心、揚州研發中心、杭州研發中心、北美研發中心、歐洲研發中心。
多元化的產品和業務,多地區的市場分布,使得濰柴能夠為海內外高端人才提供一個能把個人能力與遠大理想完美結合的事業平臺。
正如濰柴技術中心副主任李大明在山東省國有企業自主創新工作會議上發言所說,雖然在海外生活很舒適,但還是想把所學到的知識為祖國服務,濰柴恰恰提供了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機會。據了解,李大明畢業于清華大學,此前系工作在美國的電控專家。
據悉,濰柴集團首席科學家、戰略總監、法律總監、信息化總監等關鍵職位,均由近年引進的海外高端人才擔任。在濰柴自主開發國三藍擎發動機、高壓共軌電控系統的過程中,海歸人才和國內自己培養的專家都做出了貢獻。(本報記者 張瀟卓)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