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風洞”“雪洞”“大轉盤”……隨著北京冬奧會的舉辦,這些都成為備戰的熱門詞匯。科技已經成為提升中國冰雪項目水平發展的重要支撐。中國體育代表團完成了北京冬奧會全部7個大項、15個分項的“全項目參賽”任務,共獲104個小項194個席位的參賽資格(含4個需通過北京冬奧會其他小項成績再確認的“賽中賽”小項),科技是不可或缺的助力。科技力量在中國冰雪健兒備戰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風洞”是科技冬奧的重要一環,原本應用于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風洞實驗室”如今被用來輔助運動員開展模擬訓練和測試。風洞實驗室是國際跳臺滑雪界公認的訓練“神器”。位于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的風洞實驗室具備三個試驗段。水平試驗段可進行跳臺滑雪助滑階段運動員的阻力測量;與水平成11度的起跳試驗段,可以保證運動員起跳時左右腳蹬地力的均勻性;與地面成32度角的飛躍試驗段,主要用于運動員在空中的飛躍訓練,以提高運動員在空中保持最佳姿態和駕馭雪板飛行的平衡能力。中國航空工業空氣動力研究院沈陽院區體育科技部部長王崇利表示,本風洞試驗段最大風速42米/秒,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國內首座跳臺滑雪專用風洞。
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訓練五部部長、跳臺滑雪國家集訓隊領隊許高航介紹,傳統的跳臺滑雪訓練十分耗時,一名運動員一天也就只能跳10至15次,每次飛行時間不過4至6秒。同時為了確保運動員膝蓋不受傷,不能通過多次跳臺的方法迅速提升。國家隊選手曾前往瑞典進行風洞訓練,隨著中國風洞設備的啟用,中國運動員都愛上了國產風洞。中國跳臺滑雪運動員宋祺武表示,風洞對自己的幫助特別大。“在真實訓練中,如果失誤可能要花費很長時間回到跳臺,但在風洞中你可以迅速改善動作,學會更好的飛行動作,不僅訓練時間長,還不受天氣狀況、季節影響。”
河北承德壩上的國家雪上訓練基地有兩個世界首創,一個是“大轉盤”,一個是“陸地雪洞”。越野滑雪是冬奧會基礎大項,但中國的基礎較為薄弱,尤其是不同坡度的拐彎技術。為了惡補短板,實現跨越式發展,就需要更多的訓練時間和訓練次數。傳統方式下,運動員只能利用戶外天然坡度和彎度進行練習,但這樣很難實現短期內多次重復訓練。如今,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個室內滑雪圓盤滑雪滑冰機模擬設備制造完成,解決了這一難題。通過圓盤傾斜并轉動,為運動員全年在“真雪”模擬不同速度、難度的訓練提供室內條件。這款滑雪“大轉盤”直徑達30米,由兩萬余個零部件組成,總重量約400噸,可以模擬傾角達正負18度的坡度、0-35公里/小時的拐彎,運動員可經由這種方式實現拐彎技術的快速提升。
壩上訓練基地內,在7.5公里越野滑雪賽道上選擇難度最大的2.5公里段,加裝保溫氣膜和制冷通風系統,形成閉環,實現全年“真雪”訓練。這是目前世界第一個氣膜保溫封閉賽道,也是國內最長的“陸地雪洞”。“陸地雪洞”內部氣溫可以保持在零下6攝氏度到零下8攝氏度。去年8月,2021-2022國際雪聯越野滑雪fis積分系列賽壩上站比賽就是在這里舉行的。
在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國家集訓隊訓練備戰中,由北京理工大學團隊設計、研發的抗阻與牽引訓練裝置發揮了重要作用。伴隨著中心軸的快速轉動,冰場上的牽引繩索加速回收。一名速度滑冰運動員弓背屈膝做出滑冰姿勢,在繩索的牽引下極限加速,以超過個人實力的速度進入彎道,平穩地劃過彎道冰面。它不僅可以助力運動員進行速度、力量、靈敏性等體能素質的訓練,還能以次每秒的超高采樣頻率精準記錄并實時顯示時間、位置、速度、功率等運動數據,為教練員制定更加科學的訓練計劃提供量化的參考。
在多支國家集訓隊,這樣的“神器”還有很多,期待中國冰雪健兒北京冬奧會賽場上展現出最高水平。(轉自2月5日《中國體育報》16版)
來源:國家體育總局人力資源開發中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