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之家網獲悉:近年來,濱州市7個縣(市、區)全部成功創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479.22萬千瓦,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24%,全市農業機械化發展保持良好態勢。12月8日,農業農村部農機化司下發《關于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名單的公示》,認定濱州市已整建制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也為2021年創建全省“兩全兩高”示范市打下堅實基礎。
“牽牛鼻子”,農機農藝融合發展是關鍵
創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市,關鍵在農機農藝深度融合發展。2020年,濱州市圍繞糧食、棉花、蔬菜、特色作物、畜牧、水產、果業、農產品初加工八個方面,建立10個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基地,同時成立8個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指導組,強化技術指導,在示范基地內開展機械化、輕簡化、集成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試驗示范,進一步提高農機智能化、信息化應用水平,初步形成標準化作業農藝技術和操作規范,農機農藝一體化生產模式不斷完善。年內先后組織舉辦了糧食生產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展示暨三夏生產機械化觀摩活動、棉花生產農機農藝融合觀摩活動等6次現場觀摩活動,進一步強化農機農藝融合基地建設,提升農機農藝融合程度,助推鄉村振興事業高質量發展。
慧種田,帶來農業經濟、生態效益雙提升
“機器一響,黃金萬兩。你看現在這天上飛的、田里跑的,農業全程機械化讓我這地道的農民坐著點點按鈕,就把田里的活干完了!”種植大戶王兆學操控著無人植保機,滿臉驕傲地說。以前,他種的1畝地由220多塊大小不同的地塊組成,因地塊比較分散,單靠人工巡田,費時費力。現在,智慧農業平臺對每塊田地都有定位,機手可以根據導航指引進行作業,大大減少了農戶的勞動強度。從以前到田間地頭查看模式變為衛星與無人機共同巡田模式,實現了無縫隙全覆蓋。農戶不用巡田,直接用手機就可實時監控作物長勢情況,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作業效率。
“創建之前,我們農機應用主要側重于傳統的耕、種、收環節,在不少方面還存在短板。在創建過程中,我們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加快農機裝備優化升級,推廣應用無人植保機、糧食烘干機等智能化、信息化農機裝備,拓展糧食機械化生產鏈條,促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提升農機化服務水平,現在我們全程機械化水平達90.24%。”市農業農村局農機管理科負責人趙國紅說,全程機械化提升了糧食生產綜合效益,每畝節本增效近290元,化肥農藥的減量使用還帶來了明顯的生態效益。
“田保姆”,開啟農業服務新模式
創建過程中,積極發揮農機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機化發展中重要平臺和主力軍作用,相關農機購置補貼、土地深松和農業項目等政策資金向合作社傾斜,支持探索“全托管”、“機農合一”、“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等服務模式,構建農機農藝融合的有效載體和展示平臺。全市各縣(市、區)均組建了一個重點農機合作社聯合社,作業能力覆蓋本縣(市、區)農機作業面積的50%以上,承擔本縣(市、區)20%以上的小農戶作業需求。像陽信縣開源農機合作社忙活的熱火朝天,通過“小麥聯合收獲—糧食烘干—玉米精播—機械化植保”一條龍作業模式,實現了“耕、種、收、管”一次完成,合作社全托管土地面積48752畝,不僅節本、增產,還解放了勞動力,促進了農民增收。目前,目前全市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各類組織數量達到5297個,全市耕、種、收等重點環節社會化服務比例達到80%以上。
來源:濱州市農業農村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