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時代,如何讓山地的農業生產也變得智能化?
為此,重慶三峽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合作,成立了智能山地農機技術研究中心,深入開展科技服務,推動在當地形成適合西南丘陵地形的智能農業產業試驗園,實現農作物智能采摘。
研究中心如何為山地農業生產服務?他們是怎么做的?近日,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采訪了重慶三峽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智能山地農機裝備研發創新創業團隊。
聚焦山地特色發展智能農業
重慶三峽學院作為三峽庫區腹地唯一一所多科性本科院校,結合三峽庫區和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深入研究長江經濟帶發展、鄉村振興、精準扶貧、大數據智能化等重大問題,全面提升科技創新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圍繞山地特色農業,經過深入的調研后,學校決定融合機械工程、農學、人工智能等多學科,開展智能化農作物病蟲害預警、農業生態等領域的研究、推廣與應用。
2019年4月,重慶三峽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智能山地農機技術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中心以服務三峽庫區為導向,聚焦三峽庫區丘陵山地農業特色,重點研究農業信息化、農機裝備自動化和智能化等優勢技術,推進丘陵山地農機裝備、農業機械智能化等相關成果的技術突破及行業應用。
為尋求發展,中心成立以來與石河子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西南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團隊開展了學術交流;同時,中心走訪考察萬州區古紅桔產業園、走馬鎮農業合作社、重慶三峽農業院試驗田等,并與大沖村對接助力脫貧攻堅,著力發揮中心人才、技術優勢,助推本地農業單位向智能化轉型發展。
研發機器人智能采摘柑橘
近日,在萬州區太龍鎮,綿延數十公里的古紅桔林里,火紅的桔子掛滿枝頭,儼然成為冬日里長江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在這里,紅桔不僅是風景,也是產業,隨著紅桔產業的發展,太龍古紅桔正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目前,村民們正忙著準備采摘,產業園里一片忙碌景象。
而為了讓古紅桔產業園實現更好的經濟價值,在重慶三峽學院智能山地農機技術研究中心的實驗室里,10多名師生正在進行用“機械手”采摘柑橘的實驗。
研發創新團隊負責人羅強介紹,經過實地考察發現,古紅桔的采摘目前主要還是依靠人工,人工成本占到40%左右,“如果能夠實現機械智能采摘,不但能降低成本,還能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從而達到更好的經濟價值。”
據介紹,經過一年多的實驗、研究,目前,團隊已經研究了柑橘機械采摘的末端執行器,視覺識別系統可以完成柑橘的識別和定位,下一步將在實驗室環境中進行采摘實驗,“我們設計的采摘機械手樣機,在實驗室環境下完成采摘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會受到光線、樹木高度等一些因素的影響,因此還需要繼續完善,爭取能夠趕上明年柑橘的采摘季!”羅強說。
山地農機將實現高精度導航定位
不僅如此,創新團隊還正在進行面向丘陵山地環境的植保無人機航跡規劃技術研究、基于多元傳感信息的山地農機高精度導航定位技術研究等。
中心成立以來,形成了以丘陵山地運輸機械裝備、特色經濟作物干燥處理、山地農機高精度導航定位、特色經濟作物智能采收、特色作物栽培設施、特色作物病蟲害智能防治為主的六大研究方向。
“在丘陵山地,導航有一定誤差,如果機器人在田間無人自主操作,需要有較為精確的高精度導航定位。今后比如播撒農藥,就可以不通過人工操作,由無人機自主飛行來完成。”羅強說。
來源:重慶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