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上班時,一個月就能拿三十五六塊。”9月8日下午,81歲的賈太民告訴記者。1962年,他成為中原棉紡織廠的一員,做了一輩子政工。如今,每個月按時領到3000多元的退休金,老先生非常滿足。
要知道,在1949年,新鄉工人辛苦一年下來,也掙不了多少。那一年,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只有區區152元。幾十年后的2018年,這一數據變為了57828元,年均增長9%。
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正是工業企業巨變的反映。
40年前,全市僅5家中型企業,沒有一家大型企業,傳統產品多,新興產品少,粗放性產品多,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少。
河南威猛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較早進軍篩分分選裝備領域的專業制造企業,,2016年5月在“新三板”掛牌后,迎來高質量發展新時代。今年上半年,企業銷售、利潤、納稅三項關鍵指標,均同比增長10%。
2018年,像“河南威猛”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全市共有238家。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3.4%,高新技術產業增長11.6%,分別高于全市工業增速15.2和3.4個百分點。
“過去是新飛、白鷺兩朵‘金花’,現在早已滿園春色。”市工信局局長杜家武自豪地說,2018年,在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全市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企業仍有25家,其中超50億元的有5家。這25家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之和占全市的51.1%。成為支撐新鄉市工業整體平穩健康發展的中堅力量。
新航集團、衛華集團、心連心集團、白鷺集團、科隆集團、華蘭生物、銀金達集團等一批企業已經站在了行業的前列,具備了與國內同行一較高低的能力。支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共有877家企業,占到了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80.0%。
更值得自豪的是,2018年國家級質量標桿企業評選,全國一半省區沒有入圍,除了一家駐鄭軍工企業外,新鄉獲批企業2家,居全國第4位、全省第一。
還是這一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9:47.9:43.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企業比重達49.9%。而70年前為89.5:7.3:3.2。
來源:機電之家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