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也稱白色污染,是人們對難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環境現象的一種形象稱謂。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類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由于塑料不易降解,影響環境的美觀,所含成分有潛在危害,所以塑料污染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
1957年至今,北大西洋的塑料垃圾數量顯著增加,特別是塑料袋、繩索、漁網等較大的塑料垃圾數量上升明顯。記錄儀上顯示的塑料纏結數量也從2000年開始增長了約10倍,像漁網這樣的漁業相關塑料纏結是過去20年間最大的增長因素,在北大西洋南部發生塑料纏結的概率最高。與此同時,在大西洋上游發現的看不見的塑料微粒大約有1200萬到2100萬噸。
最新研究發現,人類器官和組織可以吸收微量的納米塑料和微塑料。
研究人員將組織樣本暴露在一系列微塑料中,通過質譜儀,他們發現每個樣本都含有塑料的痕跡,包括聚碳酸酯(pc),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乙烯(pe)。這一現象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重視,研究發現雙酚a (bpa)仍被用于許多食品容器。這種物質在所有47個人類樣本中都被發現。他們現在計劃調查塑料污染可能帶來的任何潛在健康風險。
發現問題所在,對癥下藥才是良方。針對微塑料進入食物鏈,從技術上來說,可以增加食品檢測環節的投入,借助一些實驗室檢測儀器,盡可能避免微塑料食品上桌,從源頭上減少微塑料的攝入。
既然塑料污染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不利影響已經遍布了衣食住行的各個階段,治理塑料污染需要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和全體公民的積極參與。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