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地處浙江省中部,總面積1049平方公里,現轄11個鎮、3個街道,戶籍人口61.5萬人。五金產業久負盛名,是聞名海內外的“五金之都”。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土地的高質量利用。近年來,永康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推動節約用地工作,從科學規劃、加快供地、盤活存量、嚴格監管入手,聚力空間規劃編制、低效用地再開發、小微企業園建設、低效廠房改造等,有限的土地資源通過集中、集約、集聚,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發揮出土地資源最大效益。
走進永康,發現城鄉節約用地的故事。
向空間要土地“零增地”改造老廠房
近日,道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的“零增地”低效廠房改造項目正在推進。改造項目向空間要土地,容積率從0.55上升到2.6。改造前,該項目廠房低矮,容積率僅為0.55,土地利用率低,制約了企業發展。
永康一直在鼓勵和引導企業低效廠房改造。道明公司在高標準規劃基礎上,不新增用地,對整個廠區拆除重建,增加了建筑面積、容積率和建筑密度,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低效廠房改造升級的案例在永康屢見不鮮。早在2013年,能誠集團有限公司就因為建造了一幢高效廠房獲得市政府頒發的集約用地創新獎。
永康工業企業以五金行業為主,受行業及重型設備的限制,企業大多建造一層廠房,容積率較低,大多在1以下。但能誠集團容積率高達2.14,這源于該公司高效利用土地的精妙設計:4層32米高的廠房設計了u型流程結構的坡道,大貨車能直通每一層,在大樓內裝卸貨,每一層都能當底層來用;第二層利用地勢依坡而建,減少基建成本,提高樓面承載力;第三層和第四層單點核載都達到10噸,可以放置生產設備,破解了三層以上廠房只能當倉庫、利用受限的難題。
面對工業用地需求旺盛與土地資源緊缺的矛盾,永康早在2012年出臺了《關于鼓勵企業改造低效廠房提高土地集約水平的實施意見》,鼓勵將原單層(簡易)廠房改建為多層廠房或對老廠區全面改造,有效增加建筑面積。
據統計,自2012年7月該《意見》實施以來,全市低效廠房改造工作累計受理申請148家企業,已驗收并獎勵105家,已驗收未獎勵15家,已審批未驗收28家,共獎勵財政資金7976萬元。
向存量土地要空間建設小微企業園
2019年以來,永康拆除違建破題,小微企業園建設勢如破竹,培育塊狀經濟和小微企業發展的新優勢,促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花街鎮黃山小微企業園是永康首個以“標準地”出讓,并率先建設的小微企業園,目前已完工。該園規劃范圍7.61萬平方米,其中一期用地面積5.8萬平方米,容積率1.8,建設標準廠房9幢、綜合樓1幢,道路、電力、通訊、消防、給排水、污水處理、天然氣等基礎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該園所在地塊原本是一個磚瓦廠,廠房只有一層,土地利用率低。2018年磚瓦廠拆除后,周邊“低散亂危”企業關停整治,集中打造小微企業園,建設高層廠房,提高工業用地利用率。
向存量土地要空間,黃山小微企業園是一個縮影。這幾年,永康累計拆除違法建筑1794萬平方米,連片拆除違法工業區塊40多個,為小微企業園騰出建設空間。
永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開通小微企業園報批綠色通道,極限壓縮小微企業園報批時間,順利完成8個批次1720畝低效用地報批。目前,永康籌建小微企業園35個,總規劃面積325萬平方米,現累計完成115個地塊掛牌出讓,出讓面積314畝,出讓總價11.27億元。
城市有機更新讓生活更美好
城中村改造,是每個城市繞不過去的一個治理難題。
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新城市空間增量與存量老城更新并存。在永康,仍保留著農村生活方式的城中村,布局混亂、基礎設施落后、規劃管理無序,影響城市形象,也阻礙了村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實現。
2017年,永康城中村改造引入新的拆改理念,亮出鮮明的永康特色——遵循政府主導、節約用地原則,以拆除重建方式,統一進行“立改套”改造。西城街道周塘經濟合作社、東城街道塔海經濟合作社和東庫經濟合作社率先啟動城中村改造,探索城中村變革的“永康模式”。
在塔海經濟合作社,一筆改造效益賬成了推動城中村改造的一大動力——原來的老房子,按每平方米0元計算,120平方米的三層樓房可補償180萬元。改造后,按村里1比5的比例安置,可以分回平方米的套房,而且新建小區配套設施完善,居住環境好,固定資產增值;還能騰出集體商業店面,每年有1000萬元的集體收入,成為社員的分紅。
通過城中村改造,村莊實現節約用地,告別“臟亂差”,村民擁有一個綠色家園,提升城市整體形象。目前,永康已啟動8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建筑面積58萬平方米以上,讓城市發展更平衡,更多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設計未來社區實現減量用地
未來社區,未來可期。在集居住、文化、休閑為一體的新社區,群眾可享受到更廣覆蓋、更優質量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
2019年9月,東城街道田川村田宅自然村被列入全省首批未來社區試點名單。本著多元復合、活力共享、生態網絡、智慧社區的設計理念,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明確了低碳生態、“互聯網+”、智慧發展的社區規劃定位。
“未來社區會建設空中連廊,開辟地下空間,這個立體設計體現了高效用地。”永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項目規劃管理科副科長黃俊介紹,架空連廊設計為社區居民提供了立體通道,也為行人提供了一個空中觀景平臺。四通八達的地下通道將地下商業空間與地下停車場串聯起來,實現了地下空間的相互連通與開發利用。
“上天入地”的設計濃縮了未來城市發展理念——高效利用空間。未來社區建設將通過合理確定架空空間以及公共開敞空間,達到減量用地、提升用地強度、促進低效廢棄地再利用的目的。
未來社區的規劃還融合綠色理念,通過對華溪沿線的景觀設計提升環境品質,打造一條城市綠脈,展現未來社區生活的美好藍圖。
鄉村有機更新重現田園風景
在很長一段時間,芝英鎮松塘園村深陷“空心村”困境,老村破舊不堪、垃圾遍地、道路狹窄不暢、基礎設施缺乏,居住條件落后。
過去,永康農村普遍存在建設布局混亂、用地粗放、設施匱乏、建設風貌雜亂等問題。對此,永康有序推進農村住房改造,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控作用,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促進功能優勢互補、要素交流整合、資源高效利用。
如今,通過農房改造,松塘園村成為鄉村人居環境的典型。“我們通過老村改造,改變以往粗放用地模式,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永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鄉村規劃站站長徐忠正介紹說,永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團隊對松塘園村進行規劃設計,突出居住功能,繪制村莊產業發展、基礎設施與景觀建設新藍圖。
安置房建設,松塘園村摒棄“多占地多建房”的傳統觀念,采用“一戶一宅”“合并安置”方法,規定年滿50周歲的父母與子女同幢合并安置,安置戶比改造前減少40多戶,降低建筑密度,減少地面硬化,增加綠化面積,既節約了用地又提升了景觀效果,人居環境得到很大改善。
該村規劃突出鄉土特色,利用綠水田園烘托村莊景象,建設農業體驗園,發展觀光農業;利用水域面積達2萬平方米的松塘,周邊種植景觀植物,打造綠色景觀帶和休閑綠道;圍繞池塘打造景觀中心,形成依水而居、田園環繞的風貌。改造后的松塘園村干凈整潔,碧水綠樹簇擁村莊,村民的生活更愜意了。
目前,西溪鎮寺口村、舟山鎮舟二村后畈自然村等村農房改造在穩步推進。今后,一個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功能多樣化的美麗鄉村將出現在人們眼前。
全面奔小康,永康新騰飛。永康將進一步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繼續譜寫建設“重要窗口”的永康節約用地新篇章。
來源:浙江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