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年,在中聯三一鐵建等企業的努力下,長沙崛起為中國農業機械版圖上的一顆新星
阡陌之上,打造機械化風景線
如今,機械化種植和收割已是農民種稻田的一道風景線。在這幅美麗的畫卷中,不時也能看到“長沙面孔”——來自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企業的農業機械成為廣大農民的“得力幫手”。
多年來,長沙農業機械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從進口到國產替代,從能用到好用,從人機協作到智慧農機、無人化的階段,堪稱中國農業機械的一部地域史。
a 長沙企業成為崛起新星
相比較歐美國家,盡管中國是農業大國,但農業機械的規模化應用比較晚。直到1980年,我國才開始以小麥機收為重點,推動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小麥也成為三大糧食作物中率先實現全程機械化的種類。
國家自上而下的方式,催發和孕育了廣闊的農業機械需求市場,一批城市和企業紛紛引進新技術和創立新品牌。
放眼全國,以河南洛陽、山東濰坊、江蘇常州為主的三大農機生產制造基地已經成型。
長沙是這張版圖中崛起的新星,以大型裝備企業開拓新業務板塊為主,主要代表企業有中聯重科、三一重工、鐵建重工和田野智能。
長沙企業中,中聯重科切入農機賽道的時間最早——2013年,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宣布,進軍農機行業。
隨后,中聯重科憑借著高起點、高科技,站穩了腳跟。截至目前,中聯重科農業機械業務已基本覆蓋國內主要農作物的育種、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割、烘干儲存等生產全過程。
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聯重科烘干機在國內市場蟬聯銷量冠軍,小麥機、甘蔗機產品國內市場份額居行業第二位。
b 在智能農機市場嶄露頭角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對中高端農機的需求激增,尤其是智能農機的推廣和應用,這是一個新興的藍海市場。
但是,我國的智能農機起步比較晚,而且國外農機品牌占據著中國高端農機80%的市場,這無疑又是一場硬仗。
而伴隨著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的蓬勃發展,給了中國智慧農機換道超車的可能性。
起步最早的中聯重科通過整合全球資源,同步全球科技,在這個領域實現了新突破:
2015年10月,中聯重科洲際平臺產品——zs1354拖拉機全球首發,標志著中聯重科歐美兩大研究院聯袂推出的第一款高端農機產品正式面世。
同時,中聯重科與采埃孚、道依茨、博世力士樂、卡拉羅等全球頂級農機零部件供應商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發動機、變速箱、傳動系統、液壓系統等零部件的研發、制造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
同一年,三一重工正式發力高端農機產業,并為新疆大田棉花作業推出液壓翻轉犁,此款產品可極大地節省拖拉機的油耗,降低成本、提升作業效率。
在盾構領域深耕多年的鐵建重工,也將新興產業板塊業務的開拓方向,瞄準了高端農機產品。
2018年9月,鐵建重工首臺高端智能六行采棉機在新疆下線,拉開了打破國外品牌對該領域裝備技術長達數十年壟斷的序幕。
記者了解到,該采棉機具備新型采棉裝置、一鍵卸棉、故障檢測和預警、倒車影像、消防噴淋系統、近電感應防觸電等六大功能,主要性能達到了國際主流高端采棉機水平。
在智能農機市場,長沙開始嶄露頭角。
c 多環節開展無人化探索
隨著規模化種植程度和全程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機械的無人化趨勢愈加明顯,長沙企業在收割、植保和犁地等環節進行了無人化的大膽探索。
2018年6月,中聯重科無人駕駛谷物收割機下地作業,這是中國首臺無人駕駛收割機,可實現基于路徑規劃的導航和作業功能。
中聯重科有關負責人介紹,該機型的割臺、滾筒操控,作業速度均可自動調整,具有智能化程度高、操作簡單、工作模式多樣靈活、行駛路徑直、軌跡偏差小等特點。這些功能的實現,歸功于中聯重科近年來積極推進傳感檢測、自動控制、互聯網等新技術在農機裝備領域的應用開發。
毋庸置疑的是,隨著人力成本的攀升和農作物耕種的精細化,無人駕駛的未來會更加廣闊。
作為長沙一家初創企業,田野智能在去年驚艷眾人。2019年4月,田野智能研制的湖南首款無人駕駛拖拉機完成路試并投入市場。與傳統的拖拉機不同的是,這輛無人拖拉機是靠電力驅動。
田野智能副總經理田野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這輛無人拖拉機具有自動規劃作業路徑和海量存儲功能,能避免漏耕、重耕現象,且作業時間不受氣候、地形等限制。人停車不停,可24小時作業,從而提高效率,真正實現了自主、精準農業化生產。
“經過兩三年的更新迭代,逐漸從電動遙控到輔助駕駛再到完全實現智能駕駛。”田野對新產品的未來充滿信心。
來源:長沙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