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影響,很多企業經濟效益大幅下滑,但是在綏化市卻有一家企業,效益不降反增:上半年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44%。這得益于企業又一創新性技術產品——智能座艙儀表強勢邁進市場。
黑龍江天有為電子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產銷研一體的生產汽車組合儀表的民營企業,成立20余年,已從“以創新技術占領市場”發展到現在的“以創新技術引領市場”。
產品銷量占國內汽車儀表市場份額的12%,連續6年保持國內自主品牌銷量第一,企業總資產達10億元。取得這樣成績的背后,就是天有為大力創新技術,科技成果精準轉化落地,用硬實力和真本領成就大作為。
技術過硬成果可轉化
在這里,每一項科技,都代表一款新型汽車儀表。車系車型不斷更新換代,儀表同樣需要升級滿足不同車輛的需求。
公司總經理助理宋英琦介紹,目前公司擁有51項專利、軟件著作權,3項國際專利,科技成果已轉化為700多種汽車電子組合儀表產品,產品全部通過檢驗、批量生產,且產品的關鍵技術全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合作方包括韓國現代、法國標致、上汽通用五菱、長安、吉利、奇瑞、東風等40多家國內外知名車企。
公司首創的汽車儀表用步進電機關鍵技術、汽車組合儀表復合屏技術、智能座艙(聯屏)技術等應用技術,均填補了我國汽車行業的空白。
其中汽車組合儀表復合屏技術,天有為是全球唯一掌握該技術的企業,打破了國外對高端智能產品技術的長期壟斷。依托該項目,天有為在2019年成功申請到我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汽車組合儀表復合屏技術成果產業化正式立項,計劃三年研發投入4400萬元形成產業化生產,實現高端復合式汽車儀表升級換代。
創新絕非一蹴而就,往往凝聚了整個研發團隊的多年心血。
攻關汽車組合儀表復合屏技術,歷經重重困難。天有為研發團隊攻克了屏幕驅動ic芯片技術、彩色印刷背板技術以及貼合工藝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取得了12項國家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項,最終研發出段碼屏與彩色屏拼接的復合屏汽車儀表。目前復合屏汽車組合儀表已經出口韓國和馬來西亞等國外車企,得到國際市場認可。
科研支持成果好落地
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離不開一個強大科研“軍團”的支撐。早在2013年,天有為就建成一座現代化的專業實驗室,儲備人才、更新設備、不斷優化檢測工藝。現在實驗室的各項實驗功能均達到了通用、大眾、豐田標準及國內所有大型主機廠的實驗標準,保證了自己產品從研發到量產的檢測和驗證需求,同時也大大縮短了技術項目開發和生產周期。
宋英琦向記者介紹,目前公司研發實驗室與綏化研究院、哈爾濱研究院、大連研究院、韓國南陽研發院四所自主研發機構,共同組成科研攻關力量。此外公司還擁有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兩個省級研發平臺,其中企業技術中心今年經省發改委批準申報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保持公司產品技術的領先地位,引領市場,需要大量研發資金的投入。公司現有員工2800余人,研發人員590多人,占公司總員工的22%以上,公司每年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比10%左右。
這樣的支持力度在業內并不多見。對此,宋英琦說,他們堅持拿出這么大的占比投入科研的原因就是,他們要通過持續不斷的創新給產品注入科技含量,給發展注入活力,面向中高端市場,打破國際壟斷市場。他說:“我們的產品要走出國門,要打造出屬于自己的自主品牌。”
落地生根服務社會發展
即使在疫情的影響下,天有為仍定下10億元的銷售目標。目前上半年已完成3.6億元,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智能座艙儀表和負壓救護車儀表。
疫情中,天有為成為我省疫情防控物資重點保障企業名單中的一員,2月10日在全國同行業中率先復工復產。
那時有幾家雙負壓救護車生產廠家同時找到天有為。應疫情需要,公司馬上集結科研團隊和生產線工人,臨時改參數進行匹配,生產雙負壓救護車配套儀表,最高月產達3000塊。
這并不是天有為第一次肩負起社會責任。從扎根綏化到一步步壯大起來,天有為做行業技術領跑者的同時,還注重創造社會價值和效益,用服務體現發展質量,用服務鞏固發展成果。
2019年,天有為投資5億元在綏化建設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的汽車電子工業園,該工業園目前建有90余條儀表總裝線,帶動2000余人就業,其中絕大部分人員都是綏化本地人。此外,公司還與綏化學院建立產學研結合戰略合作關系,為高校提供生產試驗條件和校外實訓基地。
現在,綏化當地僅有三家包裝制作企業,是天有為產業鏈供應的上游企業,天有為的產業集群效應,還未全部凸顯。
“如何進一步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合作正走在路上。目前綏化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在規劃建設與天有為配套的上游供應鏈基地,以這些供應鏈產業圖譜為目錄進行招商。
來源:搜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