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游客自覺佩戴口罩,相互保持一定距離……”勸導聲在河西區人民公園上空響起,正坐在涼亭里聊天的四、五名游客聞聲,連忙將口罩重新佩戴整齊,齊刷刷地抬頭望去。
“請游客自覺佩戴口罩,相互保持一定距離……”勸導聲在河西區人民公園上空響起,正坐在涼亭里聊天的四、五名游客聞聲,連忙將口罩重新佩戴整齊,齊刷刷地抬頭望去。一架掛載喊話器的無人機正在緩慢地降低飛行高度,看到眾人都已戴好口罩,迅速升高,繼續空中巡視。此時不遠處,公安河西分局情報技術支隊二大隊副大隊長于興華正和同事們緊張地操控著無人機,密切關注屏幕畫面內容變化,適時調整飛行距離,靠近提醒游園群眾。
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公園廣場逐漸恢復開放,居民生活日益步入常態,防控意識不同程度有所降低,為此,于興華團隊給無人機,這個“天空之眼”加掛上了小喇叭,成為了“空中防控監督員”。每每公園人流量高峰時段,這些“監督員”就升空上崗,默默俯視著地面人群,一旦出現聚集或不遵守防控措施的行為,“監督員”就會及時出現,主動發聲提醒。
很多游客對這些“空中監督員”還比較新奇,但對于興華帶領的這支警用無人機中隊來說,不過是牛刀小試。大型安保現場的空中巡查、犯罪現場的全景圖繪制、抓捕現場的實時跟進、高樓大廈的實景三維建模……,無人機在公安實戰應用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分局警用無人機隊伍剛剛組建之時,無人機還只是作為移動的視頻監控探頭之用。
“最初只有三架小飛機,現在我們已經有了6架無人機,有小型、中型、大型,還可以掛載紅外熱成像鏡頭等設備”于興華說。
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從首次操控飛行,到兩人飛行組,再到擁有5個飛行駕照的警用無人機中隊,于興華帶領他的團隊,不斷學習摸索、刻苦模擬實戰,逐漸摸索出一條警用無人機實戰新路。于興華也從一名門外漢,成為了警務無人機的行家里手、資深駕駛員、機長,隊員劉宇、劉軒宇、楊昊宇、詹兆凱、王奧陽、劉源,個個都技術精湛,獨當一面。
實戰激發動力。分局警用無人機歸屬于圖偵部門,除了日常視頻巡查外,還負責支撐服務案件偵辦工作。2018年,在協助破獲盜割電纜案過程中,由于發案地點位于河邊,時間多為后半夜,給民警偵查工作帶了一定難度。這時,無人機的照明和熱成像功能派上用場。夜間巡航+定點監控,最終幫助民警成功當場抓獲竊賊。此戰勝利,愈發堅定了于興華和他的戰友們發展警用無人機的信心和決心。
如今,5g技術廣泛使用,更是讓無人機如虎添翼。坐在合成作戰大廳里,就可以通過大屏幕,流暢地觀看無人機利用5g設備回傳的現場高清畫面,一改過去圖像延遲、卡頓現象,大大提高了遠程可視化指揮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河西區作為我市經濟、政治、文化、金融中心,經常承辦一些大型活動。確保萬無一失是活動安保工作最為重要的目標任務。如何能夠快速處置好每一起突發案事件,是對預案方案、反應速度、處置效率等方面的綜合考驗。
一周時間、2000多張照片,通過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文化中心廣場的實景三維模型建立成功,能夠實時立體展現廣場區域分布、場館建筑、公共設施、進出通道……,使得部署安保任務更加直觀,應對突發案事件更加從容。
無人機的獨特視角與優勢,也讓它在社會綜合治理中大顯身手。“58門樓頂有堆積物品,以木質雜物為主……”樓頂的違建、鴿棚等人工巡查或固定監控探頭不容易觸及到的部位,在警用無人機的“天眼”之下,一覽無遺。發現的安全隱患問題會被迅速反饋至街道有關部門,第一時間得到有效控制或清除。
“‘無人機+警務實戰’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提升警務效能新的增長點和突破口。現在無人機技術更新發展得非常快,我們一直都是新兵,稍一停頓,就會落隊,必須不斷學,經常練,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無人機的作用,更好地服務實戰。期待將來,無人機能夠真正成為全能型的‘空中警察’”于興華說。
來源:北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