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 | 多地推進機器換人,以自動化和機器人普及為特征的新時代正在來臨
2020-03-24 22:36來源:
原標題:趨勢 | 多地推進機器換人,以自動化和機器人普及為特征的新時代正在來臨
在瑞士,一個以自動化和機器人普及為特征的新時代正在來臨。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深入發展,在瑞士經濟領域中,自動化替代勞動力的趨勢正在不斷增強,社會生產的“機器化”似乎不再遙遠。
2015年的1月份可謂是瑞士經濟的一個轉折點,當時瑞士央行被迫宣布取消1歐元兌1.20瑞士法郎的匯率下限政策,瑞郎匯率隨之在短時間內升值超過30%,此后一直維持強勢。由于瑞士本土市場規模有限,經濟高度依賴出口,瑞郎升值對宏觀經濟的消極影響持續發酵,瑞士出口產業在全球市場尤其是歐洲市場的競爭領先優勢逐漸縮小。
針對這一嚴峻挑戰,本就承受著高額人工成本壓力的瑞士企業開始寄希望于技術創新,特別是希望自動化和機器人可以助其扭轉乾坤。瑞士雇主協會發言人漢薩喬根·施密德說:“高昂的薪酬和堅挺的瑞郎都不利于瑞士工業的發展,但工業4.0有助于抵消這些負面因素。”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瑞士已連續8年位列榜首,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被認為是瑞士長期保持競爭力排名領先地位的關鍵因素。施密德說:“瑞士擁有技能高超的勞動力、出色的科研和教育體系。開發這項高精尖技術,瑞士是準備最充分的國家之一。”
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瑞士政府反應敏銳,不僅把機器人定位為戰略發展方向,并且建立了瑞士國家機器人能力研究中心,對機器人技術的研發和普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瑞士政府認為,機器人領域不是一個純科學領域,而是一個需要向外看的領域,因此將該研究中心作為連接產業和科研的橋梁,力求促進產業與科研之間的雙向交流。
就創新而言,政府在創新鏈前端投資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瑞士政府及時認識到了這一點,在前端將創新向市場所需的方向引導,建立了打通產業和科研溝通與自由流動的平臺。實踐證明,這種方式比單純的補貼企業或者減稅效果更好。這對于瑞士的體量來說,也可以比較容易地將全國所有相關資源集中起來,建立起開放的垂直創新網絡。對企業來說,受限于商業競爭,知識分享可能更為困難,但瑞士政府在這方面能發揮更多優勢。
世界經濟論壇預測,當前小學生中有三分之二未來會從事如今尚不存在的職業。可見,無論是對于優化瑞士工業格局還是對于促進就業,當前這波自動化浪潮都可以說是恰逢其時。
業內專家稱,當前我國機器人制造技術也日趨成熟,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改革需要、用工成本高以及用工難等因素,共同推動各界對機器人勞動力的期待。
在深圳雷柏科技的生產車間,生產線的主角不是一排排工人,而是一列列靈活翻轉的機械手臂。通過研發智能自動化體系,雷柏科技直接生產員工數量從十多年前高峰期的3200多人,減少到現在的800多人,每年節約大量費用支出。
據悉,從2005年開始,雷柏遭遇“用工荒”,人力成本上漲。2011年,雷柏一口氣購買了75臺工業機器人,人力成本驟降。“以鍵盤組裝為例。現在一條生產線上,5名工人通過管理機器人就可以完成之前100人的工作量。”雷柏機器人運營管理部經理劉慈平說。
根據廣東東莞市經信局的數據,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東莞“機器換人”專項資金項目申報共1485個,預計可減少8.7萬工人。機器人大大降低了企業人工成本。總部位于浙江紹興的三力士公司,在投入建設“無人車間”后,僅人工成本就節省了1000多萬元,占當年公司凈利潤的7%左右。
哪些領域會變化?
當前“機器換人”所涉范圍,已不局限于工業制造業,一些服務領域的人工崗位也開始被機器人勞動者悄然替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智慧制造研究院院長王田苗認為,機器人技術將廣泛應用于工業制造、服務領域,以及智能汽車、無人機等方面。
山東臨沂申通業務總監吳禮華介紹,為提高效率及避免暴力分揀,目前,臨沂申通配備了320臺智能分揀機器人,每小時可以處理1.8萬個5公斤以內的包裹,準確率基本達到100%。同等工作量所需人工由150人降為30人,削減崗位達80%之多。
江蘇常州火鳳凰永動型消防滅火機器人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火鳳凰”的耐高溫消防機器人。公司總經理任曲波介紹,這款機器人除了耐高溫,還可以進行毒氣探測,能代替消防員進入高危火場、爆炸、有毒環境,執行關閉閥門等任務,降低事故現場的二次爆炸概率。
新松機器人曲道奎博士說,服務機器人在我國當前擁有廣大的市場與廣闊的前景。“例如,我們正在做智能護理設備的臨床實驗,可以進行各種生理參數的檢測。”曲道奎強調,“未來,機器人可以在消防、救援、守護、醫療護理等公共服務等服務領域大有可為。”
山東省經信委裝備產業處調研員王桂強認為,人工智能的興起,可能會造成部分低技能勞動者失業。但也有專家認為,機器人的應用將創造更多高端就業機會。這可能包括:工業數據科學家、機器人協調員、工業工程師、模擬專家、供應鏈協調崗位、系統設計、信息技術、3d 輔助設計、現場服務工程師、銷售與服務人員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增的就業崗位專業性極強。
如何面對機器換人?
多數專家業者認為,雖然機器人對人工崗位造成一定影響,但完全沒有必要過度緊張。
供職于廣東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的王亞敏告訴記者,雖然自己的工作一度被機器人替換掉了,但通過2個月的培訓,她已經重新上崗,從普工晉升成為技術員學員,甚至還加了薪。公司總經理助理羅衛強說,盡管大力推進“機器換人”,但是大部分員工都可以在公司內部得到消化,經過轉崗培訓后重新上崗。
來源:搜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