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評論】歷時3個多月,全國人工智能大賽(naic)于深圳圓滿落幕。大賽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深圳市科創委、鵬城實驗室及科技部指導成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承辦,立足于國際視野,營造人工智能創新創造氛圍,促進產業、學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融合發展。
聚焦兩大賽道 吸引ai人才
本屆大賽以“ai 賦能視界”為主題,分為“ai+4k hdr”和“person reid”兩個賽道,吸引了來自全國的32個省市自治區及12個國家的3017支團隊報名參賽。舉辦方希望通過大賽,牽引國內最優秀的ai 人才和算法的力量在這些領域取得跨越式的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決賽評委會主席 丁文華
在競賽和評審方式上,本屆大賽的創新點主要有兩方面。丁文華指出,“在賽道選擇方面,鵬城實驗室競選出ai+4k hdr和person reid兩個主賽道。在賽制體制方面,按照初賽、復賽、決賽的模式逐級遞進。除此之外,整個大賽的評選機制包括客觀和主觀,還集結了ai頂級專家對參賽隊伍進行答辯。”
“ai+4k hdr”賽項重點在于人工智能應用于4k視頻處理方面。4k超高清的內容短缺一直是產業最大的短板和難點。其中,尤其是sdr到hdr轉化和畫質增強等是很大的技術難點。人工智能可能會成為破局方法和對4k/8k視頻內容的有益補充。丁文華表示,“這次,高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研發和引領作用。”
▲人工智能中心副主任 田永鴻
“行人重識別”是對不同的、沒有視野重疊覆蓋的攝像機拍攝的行人圖像建立對應關系的處理過程。當攝像頭拍攝范圍之間不存在重疊時,由于沒有連續信息,檢索難度也隨之增大。田永鴻指出,“這次比賽強調更多的是城市應用,大賽特別跟深圳巴士集團合作,做了公交車上的人體reid超大規模數據集。”
“鵬城大腦ⅱ”助力naic大賽
華為作為大賽重要的主辦單位及參賽方,它與鵬城實驗室共建的“鵬城云腦”,為大賽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張順茂表示,“鵬城云腦是鵬城實驗室的重大裝置,直接對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和重大科技工程創新技術平臺,而華為提供了鵬城云腦ⅱ人工智能平臺。”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 張順茂
搭載鯤鵬、昇騰處理器的華為atlas 900 ai集群作為鵬城云腦ⅱ的底座,為鵬城云腦ⅱ注入澎湃算力,支撐ai領域諸如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自動駕駛、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各類基礎性研究與探索。目前根據資料顯示,此次華為推出的atlas 900由數千顆昇騰910內核互聯組成,對標nvidia gdp,提供256-1024 pflops@f16算力的性能,相當于50萬臺pc的計算能力,是全球最快的ai訓練集群。張順茂認為,“算力即生產力,決定著科研、經濟發展的能力速度和創新速度。”
除了硬件設施外,在軟件方面,華為還會提供算法的計算框架,該框架計劃在今年3月份開源出來,以及訓練學習人工智能一站式開發平臺,幫助人工智能開發者應用創新,更方便、更高效地訓練開發出自己的模型和產品。在去年,以atlas 900為基礎的平臺被國家科技部選為國家基礎軟硬件人工智能創新平臺。
針對ai開發者生態,華為發布了沃土計劃2.0,分別從產品、服務、賦能、聯盟、激勵等五大方面進行全面的升級,宣布未來5年將投資15億美金,和個人開發者、企業共同參與計算產業的生態發展。張順茂強調說,“這里面包括鯤鵬通用計算開發者,也包括昇騰人工智能開發者。”
寫在最后
據悉,全國人工智能大賽(naic)將作為常設舉辦,由一年一次過渡為一年兩次,并從國內逐漸走向國際。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指出,“從大賽組織的方法以及具體實施過程中,人工參與量較大,我們試圖通過網上的方式,盡量縮減人工介入,逐漸自動化。”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