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以來,準確、安全地采集生物樣本成為醫務人員的一大任務和挑戰。
新冠肺炎的確診需要2次陽性檢測結果,而患者康復出院需要3次陰性檢測結果,期間還需要多次例行的生物樣本檢測。每次生物樣本采集,醫務人員都要承擔暴露的風險。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表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截至2月11日,全國共有3019名醫務人員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1716名。
針對這一問題,鐘南山院士團隊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聯合提出,用智能化機器人進行咽拭子采樣。
除夕過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馬上啟動防疫應急研發項目,成立由李時悅教授牽頭,李少強、郭文亮為主要成員的科研小組,聯合沈陽自動化所教授團隊、沈陽術馳醫療有限公司緊急研發咽拭子采樣機器人。
新型智能化咽拭子采樣機器人系統由蛇形機械臂、雙目內窺鏡、無線傳輸設備和人機交互終端構成。
蛇形機械臂具備靈巧精確的作業能力,并且具備與咽部組織接觸力感知能力,雙目內窺鏡提供高清的3d解剖場景,wia-fa工業無線網絡保障了控制指令的實時可靠傳輸,力反饋的人機交互終端提供操作沉浸感。機器人以遠程人機協作的方式,可以輕柔、快速地完成咽部組織采樣任務。
據了解,該機器人系統于2月28日正式開始受試者檢測,至今已開展首期20例受試者的臨床試驗,采集樣本80份。
細胞學檢測結果顯示,機器人咽拭子采樣可以達到較高的質量,一次成功率大于95%,能夠利用低于醫務人員平均操作力量實現有效的采樣,且采樣力度均勻,受試者咽部均無紅腫、出血等不良反應。
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機器人投入使用后,有望減少醫務人員感染,提升生物樣本采集的規范性,保證標本質量。
南方日報記者 鐘哲 朱曉楓
來源:和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