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結構性行情中開展投資布局?新浪財經《基金直播間》,邀請解讀市場。
原標題:復工產能不足,富士康是否要反思“機器換人”? 來源:熱點微評
的iphone生產計劃被波及。
早前據外媒報道,富士康計劃在2月底前恢復其在中國大陸50%的生產,并計劃3月份恢復其在中國大陸80%的生產。但復工情況并不樂觀,據媒體消息稱,截至2月23日,富士康鄭州園區工人還不足3萬人,不到用工高峰期的十分之一。
富士康明顯急了,畢竟,蘋果的產能需求擺在那兒。據產業鏈消息人士表示,今年蘋果為這款廉價iphone準備的訂單超過3000萬部,而每個月的訂單在200–400萬部,但目前的情況是,由富士康等代工廠復工后的產能,還不到之前的一半,嚴重影響了交付數量。如果訂單無法交付,富士康甚至會面臨客戶信任等方面的損失。
富士康做了一些補救措施。2月15日,鄭州富士康推出“防疫返崗激勵獎”,激勵對象為idpbg鄭州在職員工(不含陽光工場),每人獎勵3000元。富士康深圳龍華和觀瀾廠區入職獎金從原本的3360元增加到了7110元。
甚至富士康還聘請了鐘南山院士擔當集團新冠肺炎防疫及復工總顧問,對富士康進行一系列顧問及指導。
富士康如此的力度去激勵員工返崗,在過往均不多見。當然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夠抱緊蘋果的大腿,盡最大可能性交付新iphone訂單,將疫情對蘋果新品的影響降到最低。
但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富士康產能不足50%,這顯然是滿足不了iphone的市場需求。臺灣《工商時報》稱富士康第一季度營收恐縮減約45%。
蘋果公司也發聲明稱,全球iphone供應將暫時受到限制,將在一定時間內影響公司的全球收入。日前蘋果股價也下跌6%,創去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分析師郭明錤預測,疫情將影響蘋果新產品生產和交付,并且會進一步影響iphone的銷售,預計2020年一季度iphone出貨量將下降10%??芍^牽一發而動全身。
蘋果全球供應鏈中的50%都在中國,富士康是蘋果最為核心的組裝商之一,目前全球有90%的iphone都是出自富士康在內地鄭州的工廠,富士康復工計劃難產,讓蘋果公司今年的春季新品發布會也蒙上了一層陰影。
富士康的機器換人計劃走到哪一步了?
事實上,基于疫情下用工難的問題,富士康機器換人的方法也不失為一個解決之法,甚至據業內預估,此次疫情可能會加快富士康機器換人的戰略推進。
富士康早在2011年就豪情萬丈的提出了百萬計劃,表示到2014年,富士康要裝配100萬臺機械手臂,在五到十年內完成首批自動化的工廠。
照計劃,2020年富士康工廠自動化率要達到30%。而機器換人分三階段,在機器換人的最后一個階段——要令整個工廠進入自動化階段,令所需的人手減到最低,人力只負責檢查等工作。
2018年6月,郭臺銘提到鴻海計劃在5年內用機器人替換80%的工人,如果5年做不到,10年內也會做到。
在此后的幾年,“引進機器人”與“減員”就成為富士康的兩大關鍵詞。
公開資料顯示,富士康投入的機器人工人已經在鄭州工廠、成都平板工廠、昆山和嘉善的計算機/外設工廠投入使用。
比如在2016年5月,富士康將昆山工人數從11萬減少到5萬,直接換掉6萬工人。
根據2018年年度報告,2018年,富士康及其下屬企業共擁有超過8萬臺機器人,超過1條smt生產線,超過17萬臺的模具加工設備,超過0種測試設備,以深圳的“熄燈工廠”為例,單條生產線從318名工作人員降低到38名工作人員,減員接近90%。
時至今日,富士康的生產線依然依賴大量人工進行組裝,雖然實現部分機械臂,但與“百萬機器人”“完全自動化”還相距甚遠。作為制造業的龍頭,富士康的現實困境反映了中國制造業的困境。
富士康機器換人戰略背后的原因大概有二:
其一,在勞動力短缺和工人成本上漲等壓力下,富士康希望通過機器人來彌補用工空缺并擺脫對不可持續的廉價勞動力的依賴。
其二:蘋果對利潤的訴求極高,具備更強的議價權,希望通過壓低供應商代工成本來維護自身的利潤,而iphone的代工需求又是富士康的核心利潤來源,富士康不能得罪蘋果,相對被動,但富士康也要確保自身利潤。
因此,富士康需要通過更多的工業機器人來替代人工,壓縮人工的成本開支也是為情勢所迫。
既然富士康多年來一直在醞釀機器換人計劃,并且該戰略也在有條不紊的推進,但在疫情的特殊關口,正是機器制造大顯身手的時候,但偏偏此刻機器人就代替不了員工呢?
當然核心原因還在于當前的機器人技術還沒有進化到可以代替人的程度,富士康的機器人(機械臂)當前只能勝任簡單機械的流水線操作。曾有富士康的一位臺籍中層稱,機器人只能用于生產線上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后端的組裝,機器人實際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
從這次疫情對富士康的影響來看,其實某種程度上說明,富士康機器換人計劃是否還要持續推進,或許值得重新思考。
為何說機器換人計劃在智能手機行業很難行得通?
在筆者看來,機器換人計劃在標準化產品的生產中是可行的,所謂標準化產品即它的產品樣式、規格與生產程序大致固定,比如說當下急缺的口罩等防護用品就是標準化產品,又或者說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它的樣式與大小可以十幾年不變,用戶對這類產品的創新要求低,對品質要求高。
因此,這類產品只要通過嚴謹的流水線設定,依賴機械臂進行簡單的流水線操作既可以代替人工。
機器換人計劃在用戶對產品創新需求不高,但對品質化要求高的電子產品領域也具備可行性。
如果一個產品的生產程序與環節能夠做到嚴謹與精密,那么產品的品質相對可以保證,這同樣適用于機器換人。
比如說,電視與汽車產品,這類電子產品,用戶對它們的創新要求其實并不高,而對產品的品質與質量以及安全性要求高。這意味著產品的生產流程、工序與標準可以做到大致固定。
但是機器換人計劃在用戶對產品創新要求高、品質要求同樣高的行業并不適用。智能手機行業就是如此。用戶對智能手機這類產品,一方面是寄予了一定的產品創新預期,一方面對產品的品質要求頗高。那么這意味著它涉及的工序與產品制造流程特別復雜,對精細化操作要求高,簡單的機械臂操作可能無法達到用戶對產品不斷創新的需求預期。
曾有富士康上的管理層表示,iphone上組裝的螺絲,機器人很難保持這么高的精度,只要沒對準,iphone和機器人都將報廢。這反而帶來了更大的維護成本。目前富士康的機器人生產精度為0.05毫米,而蘋果手機對生產精度的要求是0.02毫米。
此外是產品在投入上市之前,有一系列的驗證與測試過程。新產品的驗證、新材料和組件的導入測試、新產品的設計決策與關鍵規格確認,一方面依賴蘋果與供貨商之間的緊密合作,但同時,它更依賴熟練技術工人與研發技術人員對這一過程做嚴密的測試與驗證,機器人無法代替這些必須要有人把關的關鍵步驟。
手機精密的制造,核心組裝部分即便一個螺絲扣稍有差池,可能就是嚴重的品控事故。如果機器人生產出來的手機出現故障與安全問題,那對手機品牌將是重創。當年三星note7燃損事件,對三星品牌的打擊可想而知。
對產品的品質品控要求高之外,手機產品同樣是一個對創新要求非常高的行業,就從手機屏幕來看,從過去5.3寸、6寸、6.5寸發展到7寸“巨屏”,從lcd屏幕到oled屏幕,從曲面屏、全面屏到可折疊屏幕等,這一切都為了迎合用戶對于手機形態創新的需求。
據說今年9月發布的新iphone系列將在外觀上有大的改觀,甚至長期以來被吐槽的劉海也將被去掉。
而按照蘋果近年來發布新機的頻率,從產品的工藝標準、從產品模具等均有改變,這些都可能需要機器人做出調整。
簡單來說,配備在生產線上的機器人其對應的生產流程是一個蘿卜一個坑,而蘋果對于硬件創新的要求是變動的,甚至可能因為新的產品與標準出來而使得舊有機器人報廢。
當前富士康現階段引進的機器人,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機械手”,只能勝任簡單機械的流水線操作。早前有工程師向媒體透露:1000個機器人撐死了頂多代替100個人,不會超過10%;機器人只能做一些簡單的、重復的動作,組裝方面機器人是搞不定的,要靠手工組裝,離不開人。
總結可知,如果只是引進大量機器人來代替流水線工人,這意味著富士康需要長時間保留與沿襲著原有的機器人生產設備對應的生產線,但蘋果對產品質量與品質與產品設計創新的要求是不斷變化與提升的。這需要生產流程與產品標準跟著變,原有的機器人生產線可能就因跟不上新的標準而喪失了更大的靈活性與創新能力,這可能導致蘋果會將更高標準的產品零部件生產流向其他代工廠商。
另一方面,舊的機器人很容易由于新的生產標準與產品規格進化而被淘汰。一方面,消費電子產品生命周期已經大大縮短,對精密度的要求也日漸提高,生產完一個產品后,原生產線上的機械臂和機器人需要重新調試,而由機器人主導的生產線也無法應對更新的技術與產業創新需求的沖擊。
富士康需要反思什么?
富士康需要思考的是,制造產業的機械化也是趨勢,但這適合在部分低價值、簡單的流水線上小范圍試行并優化,而不適用大規模推廣,這可能會讓富士康面臨著產業成本與不可控的困境。富士康需要認清一點是,對于任何企業,它的關鍵與核心競爭力,終究是人。
熟練技工與高素質的產業工人是蘋果挑選供應商頗為看重的核心價值,為什么蘋果無法在美國本土生產iphone,理由很簡單,并不是因為美國本土沒有自動化機器人,而是美國本土沒有類似中國這么齊全的工種與品類。
因為當前也只有中國才有覆蓋手機產業鏈上下游的齊全的工種與大量的熟練技術工人,只有這些熟練技術工人才能應對最迫切的創新需求,也也只有他們能沉淀經驗、提升技術標準來應對產品升級的要求,這是富士康的核心資產與價值所在。
筆者很早之前曾經指出,如果機器人可以輕易代替人力生產iphone,那富可敵國的蘋果為何不自己建立機器人工廠來批量生產呢?富士康的價值又在哪里?
富士康還需要反思什么?筆者認為,富士康在機器換人的戰略執行中,換掉了大量員工,也因此導致富士康在疫情的關鍵時刻,缺乏足夠的員工基數來應對iphone產能不足的危機。
因為足夠龐大穩定的員工基數,意味著它有足夠的后備生力軍去通過更加靈活的生產方式應對各種突發需求。
在過去的幾年,富士康一手推動機器人普及,一手推動人員精簡,但也因此削弱了自身應對這種突發疫情的快速應對能力,簡單來說,大量員工裁減之后,它失去了應對黑天鵝事件的一種重要的反脆弱能力。
有業內觀點認為,此次疫情,可能將加快富士康機器換人的步伐,但在筆者看來,這能會進一步降低富士康的核心價值。
從手機行業來看,電子材料加工工藝、沉積和鍍膜技術、復雜測試和組裝能力,這些能力是需要人力來推動優化提升,去不斷測試優化推動生產流程的優化,這也使得制造業的經驗與創新理念得到沉淀與不斷優化,這些是主導制造業話語權的關鍵能力,這也是帶動高附加值電子產品制造業的發展,推動軟硬件融合創新的關鍵。
而經此一役,蘋果公司2020春季發布會極有可能延遲多月,產業鏈承壓的狀態短期內將延續,復工恢復之后,供貨的青黃不接狀況難以避免,也難在短時間內恢復往常運轉。蘋果可能也會考慮進一步降低對富士康的依賴度,培育更多的供應商來應對產能不足的風險。這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傷害了蘋果與富士康的信任度。
因此,這次疫情可以讓富士康反思它的機器換人戰略是否真的能解決它的成本困局。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富士康機器人換人的速度與技術人才數量、質量的儲備依然難成正比,這也是它當前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的困境。
富士康要做的其實是將人才儲備上升到企業戰略層面,盡可能形成良好的人才戰略儲備制度與技術經驗的傳承體系,只有人才與熟練技工才是富士康的核心資產,一堆沒有靈活性與創造力的機器,終究無法替代人的核心價值——尤其是面對突發事件與需求的時候,一堆機器永遠無法做到人的快速應變能力、靈活性與創造力。
這或許值得富士康好好反思。
-----------------------------------
2019年36氪年度商業科技觀察者
2018年、2019年鈦媒體年度作者
文章關鍵詞:
收起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