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廣州市民同心抗疫,街頭不斷涌現新氣象。
“間隔專用”“三角形落座法”拉長就餐間隔以達到防控效果,一次性菜單避免交叉感染……廣州餐廳奇招迭出;廣州市文明辦、廣州日報和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聯合發起的公筷公勺倡議實現全城總動員;“四要四不要”的社區踐行……一幕幕公共場所防疫景象,彰顯著廣州市民抗疫的信心和智慧,也讓大家堅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必將迎來更加健康的未來。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繁瑩
大廳的餐桌之間的擺放距離不小于1米——這是廣州對餐飲業做出的復工指引之一。要實現這個防控目的,需要進行“空間引領”,餐廳們想出了不少好辦法。
在花園酒店中餐廳“桃園館”內,記者看到大廳里餐桌間距離達到2米之遠,為避免聚餐和拼桌,大廳撤去大圓臺,全部使用只坐2-3個人的小圓臺,并且擺放數量比平日減少一半。康萊德酒店中餐廳“韻軒”內,每一張使用中的餐桌中間必定隔著一張“不使用”的餐桌,食客間隔式用餐。“間隔專用”是餐廳們比較常見的做法,另外還有巧妙的“三角形落座法”。當客人落座后,所在那張桌左右兩邊挨著的桌子都不能有人,較遠的斜對桌才會安排客人就餐。
記者留意到,廣州城內部分餐飲店還有“無接觸點取餐”服務,減少直接接觸與傳播。在肯德基門店,市民可使用自己的手機自助點餐,或在自助點餐機上下單,減少點餐過程產生的人與人接觸,自助點餐機每天經多次定時消毒。餐點完成后,市民憑取餐號在柜臺領取自己的餐點,部分餐廳配備自取貨架、增加標識,方便市民自行取用餐點。
“公筷倡議”引發全城總動員
防控疫情下的小餐桌,更是牽動著大健康。在疫情面前,廣州日報積極推動餐桌文化移風易俗,幫助市民養成健康新風尚。
2月24日,廣州市文明辦、廣州日報、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聯合發出“使用公筷公勺,推進廣州文明餐桌建設”的倡議,呼吁市民消費者居家或外出用餐時,使用公筷公勺;倡議各餐飲企業主動提供配套服務設施,積極引導消費者使用公筷公勺。“公筷倡議”迅速引發全城總動員, 117家星級酒店和知名餐飲企業、193個社區迅速加入本報倡議,市民紛紛發起個人倡議,集社會各界之力,共推廣州文明餐桌建設。
3月2日,由廣州日報與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共同制定的《廣東省餐飲服務業公筷公勺實施指引(試行)》(下稱《指引》)正式公布。《指引》詳細分類,從公筷公勺配置與管理、按實際場景實施、完善流程和加強宣傳引導等方面,為廣東省餐飲門店踐行“公筷公勺制”提供明確操作的引導,多家餐飲門店已主動在店落實公筷制。
廣州本土知名餐飲企業僑美餐飲集團從2003年開始已在店中推行公筷制,17年來風雨不改。董事長楊浩益極力推廣公筷行動,他表示“舉雙腳”支持本次倡議。“使用公筷是尊重別人也是保護自己,分享美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我們可以選擇潔凈分享、衛生分享,二者并無沖突”。他認為每個餐飲人都需要堅持推行公筷制,盡社會責任。
以前習慣“一起攪動熱氣騰騰”的火鍋餐桌,也開始接受公筷。海底撈方面告訴記者,門店此前在服務中給食客提供公筷,并于2019年1月份起在公司層面對公筷服務進行過規范,對公筷的顏色做出區分。現在也將進一步通過公筷外觀區分、餐中提醒等方式,積極鼓勵和倡導食客使用公筷就餐,加強公筷推廣和執行,建立健康文明的餐飲和生活方式。
“四要四不要”入腦入心
“戴口罩,勤洗手,常清潔,多運動;不外出,不扎堆,不串門,不聚餐”,“四要四不要”的口訣、海報,覆蓋著廣州公共場所,時刻提醒廣大居民有效防控疫情。在公共場所防控工作中,各界充分發動群眾,凝聚合力,“四要四不要”入腦入心。
“戴口罩、勤洗手……”天上飄來幾句話!——在花都區獅嶺鎮上空,一臺5g防疫無人機來回盤旋,通過普通話、花都本地方言輪流進行高空喊話防疫宣傳,全力協助政府單位做好復工復產戰“疫”。據悉,防疫無人機除了能夠高空喊話,還具備高清全景視頻監控、復雜區域高空消毒等功能。
“勤洗手,常清潔”在公共場所用餐中更是備受重視。在大同酒家,除了原有的高溫消毒洗碗機之外,酒家還在大廳配備了消毒碗柜,對餐具進行二次消毒。每位服務員都戴著口罩和一次性手套,菜品制作好后馬上加蓋,立刻送到食客面前。廣州酒家百福廣場店何店長介紹,客人就餐完畢后,工作人員會馬上清理,用過的餐具用盆子裝起來消毒20分鐘才開始清洗。餐桌清潔完畢后,要過10分鐘才安排下一批食客就座。同時,廣州酒家還準備了一次性菜單,避免食客點菜時接觸菜單導致交叉感染。
來源:廣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