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2月21日,位于靖江市的江蘇新萌芽智能紡織有限公司機器人生產車間內,全自動織襪機、無人托盤車、全自動定型包裝機……1200多臺智能設備正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偌大的生產車間,只有1名工程師和十多名輔助操作工。
疫情突如其來,傳統制造業受復工人數不足等瓶頸制約,面臨著嚴峻考驗。而靖江一批經過智能化提升的企業通過“智造”賦能,運用科技力量,推進生產防疫兩手抓,在同行業中率先復蘇,成為全市工業經濟“危中尋機”的一支“勁旅”。
“像我們這樣的生產規模,按傳統生產模式大概需要一千多名工人,而經過智能化改造后,現在只需要一百多名職工。”新萌芽公司董事長張志偉說,目前企業智能化生產能將織造、配襪、包裝、分類等程序一鍵完成,運行效率是自動化流水線企業的8倍。盡管還有很多外地職工未能返崗,但借助智能設備和各類云計算大數據技術,企業依能滿負荷生產運行。“2月14日復工后,我們第一時間將防疫和生產場景拍攝成小視頻,發給國外客戶。國外客商們看到中國制造企業供應鏈的安全穩定,紛紛點贊。”張志偉說。正是由于復工早、生產效率高,新萌芽相對于大部分紡織企業形成了明顯的競爭優勢。如今,馬薩、tu等國外大客戶,森馬、巴拉巴拉、七匹狼、名創優品等國內服裝品牌和零售巨頭紛紛將訂單轉移到新萌芽公司。
智能制造賦能,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縮短了產品研制周期,降低了生產運營成本。這也讓江蘇大中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巧林信心倍增。這兩年,大中電機投資2.3億元實施高效節能電機智能制造項目,該項目去年底成功通過國家工信部驗收。智能制造項目讓企業總體生產效率提升35.75%,產品研制周期縮短45.8%,產品不良率降低75.84%,能源綜合利用率提高20.11%,生產運營成本降低26.21%。周巧林介紹說,得益于智能制造的超前布局,再加上企業電機產業鏈相對齊全,今年2月份企業訂單幾乎沒掉,相反還新增了一些轉移過來的訂單。目前,大中電機正千方百計組織生產、交付訂單。
疫情發生以來一直連續生產的江蘇歐普特條碼標簽有限公司,春節期間就安排技術骨干在智能制造車間加班加點,生產用于疫情防控的各種消毒液、酒精棉球、藥劑等產品標簽。企業率先引進國際同行業中最先進的智能生產線,原材料進入后可一條龍打印成電子標簽,車間內只需幾名工人戴著口罩,相互隔開,就可“不碰面生產”。在靖江永盛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led背光源智能化生產車間內,操作工人在無塵車間內專注生產車載顯示產品,既實現了精準防疫,也實現了高效生產運轉,今年產銷有望增長60%以上。
靖江市咬定“智能制造城”定位,持續推進“智能制造城”三年行動計劃,讓智能制造的新動能賦能傳統老產業,跑出“智能+”的靖江加速度。2019年,全市完成智能化技改45個,累計建成智能車間49個,智能生產線98條。
“面對疫情,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普遍存在用工難,而對智能制造企業來說,‘機器換人’大大擺脫了產業鏈、供應鏈對人的依賴,有效克服了復工后‘用工荒’‘用工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靖江市工信局局長吳東初說。根據市工信局走訪調研情況分析,靖江智能制造企業率先站穩腳跟,做足準備,復工后產能得到快速釋放,成為靖江穩增長的重要支撐。今后,堅定不移地推進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智能生產線的建設,以新動能激發制造業發展高質量,正成為靖江組織工業生產的首選項。
來源:新華報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