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秦淮燈會(又稱金陵燈會、夫子廟燈會),是歷年春節期間南京的重頭戲。賞燈已成為南京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那“東風夜放花千樹”的紅火景象,深深留在南京人的記憶里。有著百年歷史的南京第二機床廠曾經多次參與秦淮燈會的制作,并連續五年奪得燈會“狀元”。
燈會盛況
秦淮燈會的歷史悠久,迄今已有1700多年了。初始于南北朝,自唐代得到迅速的發展;明代開始,秦淮河畔燈火之盛天下無雙;秦淮河懸掛花燈的畫舫俗稱“燈船”,也蜚聲天下。如今的燈會已從夫子廟景區大成殿走向明城墻;從中華門甕城至東水關;沿秦淮風光帶延伸到大報恩寺遺址公園、白鷺洲、老門東等地。可以說秦淮燈會是中國持續最長、參與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唯一集燈展、燈會和燈市為一體的大型民俗燈會。
歷年來春節至元宵節期間,前往夫子廟觀燈的市民和游客,往往達到六七百萬人次之多。漫天的燈彩,如潮的人流,摩肩接踵,即便是雨雪天氣也擋不住市民前來觀燈的熱情。“明燈初試九微懸,瑤館春歸不夜天”“兩岸紅燈射碧波,一支蘭槳蕩銀河”,以及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等詩詞歌賦文藝作品中,可窺見歷史上秦淮燈火盛況之社會畫卷。
1985年始,南京市秦淮區人民政府在春節期間,組織每年一屆的“秦淮燈會”,并邀請當時知名度較高的企業如:南京機床廠、南京晨光機器廠、南京第二機床等眾多單位參與到燈會活動中來,并在每屆燈會組織彩燈評選。《三個小和尚》《孟母三遷》《劈山救母》等彩燈均取材于民間古典文學或傳說,被企業能工巧匠搬上了燈會。那一組組彩燈娓娓講述著動人的故事,伴著秦淮河畔千萬盞燈影,吸引著市民和游客在輕松愜意中扶風漫步,流連忘返……
初試扎燈
南京第二機床廠是以生產齒輪系列機床而聞名的企業。論扎燈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1986年農歷“虎”年,該廠工會接到邀請后,立即撘起班子,組織有關人員在很短時間內構思選題,拿出樣稿,并敲定虎年扎《丙寅虎嘯》彩燈方案。在“虎”的造型上,參與者集思廣益,認為:這只“虎”,既要追求藝術中的夸張對比,又要簡約而傳神。燈組人員也由車間、部門抽調電工、木工等七八人,由工會美工張伯鎮負責統一指揮,制作工作便開始了。那時大家都很年輕,干勁十足,時間緊任務重,加班加點成常態,星期天也不休息。
扎燈須按步驟一步步進行,先根據圖上尺寸將幾只“虎”由鐵絲扎成骨架,然后定型(包括動作),接著用紗布將“虎”裏一層。怎樣才能讓“虎”看上去毛茸茸的,摸上去又有質感?燈組人員想了不少辦法,最后大膽決定采用海綿材料來包裹“老虎”(這在當時扎燈史上屬獨創)。現在的彩燈制作均為紙質或布,采用海綿材料除了透光,還可伸縮,色彩一上老虎外形十分逼真。配上音響(虎嘯聲)、閃動的燈光(虎眼)、舞臺噴霧一渲染,云霧繚繞虎嘯山林的效果便出來了。
那年經過二個多月的奮戰,《丙寅虎嘯》集聲、動、光為一體的大型工藝彩燈,在燈組人員齊心協作下,終于趕在春節前制作完成。
崢嶸初露
“虎”年彩燈還引出一段趣事。
按以往慣例,正月十三上燈,十五掌燈,十八落燈。燈組將做好的彩燈置于廠禮堂。不曉得當時的南京市市長從哪里聽說二機床廠制作了一個能動會叫的“老虎”,便興致勃勃前來觀賞。一見之下立即下令:不等十三上燈,馬上送夫子廟,年三十就展出,盡快與市民見面。廠工會主席調來電瓶車指揮拖“虎”上路,只見他口含哨子,揮動雙臂在前面引路,沿途交警執勤疏導,一時間馬路兩旁熙熙攘攘,人頭攢動,成為當天南京一大新聞,《南京年鑒》也在1986年鑒中將其作為一件大事記載在案。
那年在夫子廟展出期間,眾多市民沖著夫子廟有大型工藝彩燈,尤其有能動會吼的“老虎”而來,人數猛增,公交公司也為此特增夜間車輛,方便江北市民返程。
當年二機床廠《丙寅虎嘯》彩燈奪得“狀元”。
連續奪冠
1989年,繼秦淮燈會后,由市政府牽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之際,將燈會移至玄武湖公園再展風采。眾多參展單位和民間藝人在創作實踐中,堅持不懈地以形傳神,以情動人,以美冶情制作的彩燈水準越來越高,觀賞性也越來越強,又一次給廣大市民帶來了一次視覺盛宴,為國慶獻上了一份厚禮。當時的玄武湖公園人山人海,一派“一園燈火從天降,萬片珊瑚駕海來”“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的美輪美奐景象。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