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醫生手指的,就是前天剛從浙江紹興“馳援”武漢的一臺明峰方艙ct機。2月15日早上,從一投入使用,1天它就馬不停蹄地檢測了200多名(疑似)病人。同別的ct機不同,這臺機器每兩次檢測之間幾乎不用“休息”,因為每次檢測后的ct機殺菌時間只需要3分鐘。“現在我們醫院新冠肺炎檢測任務最重,那么多病患都在等著做ct檢查,用時短、消毒高效的方艙ct機,派上了大用場。”醫生接著說。
值得注意的是,最早援助武漢的兩臺明峰方艙ct機,都是捐贈給武漢的。后續還會有將近20臺發往武漢和全國各地,進行新冠肺炎檢測。令放射醫生興奮的“高效快速消毒從而大幅提升ct機檢測效率”的機器人,叫作“強紫外殺菌機器人”。這也是國內首次在方艙ct機上使用殺菌機器人。
這款殺菌神器的主要研發者,是杭電自動化學院楊勇教授。據楊勇教授介紹,像新冠肺炎ct影像檢測,因為新冠肺炎傳染性高,每次檢測后ct機都要消毒,而且消毒要求很高,如果消毒達不到要求很容易造成二次甚至多次感染。換句話說就是,有些疑似新冠患者接受檢測,實際上本人并非真正感染,如果因為消毒不徹底被ct室上飄浮附著的病毒傳染,那簡直是災難。所以一定程度來說,ct機的檢測效率受限于消毒水平和速度。而明峰方艙ct機,自帶“強紫外殺菌機器人”,考慮到一般ct機每次檢測后的固定噴劑殺菌需要至少半個小時,這就意味著前者一旦開機,同樣時間頂上好幾個常規ct機加起來的檢測量。
強紫外殺菌機器人,實際上是個移動機器人,可以攜帶有多個紫外燈管,像明峰方艙ct機這款機器人,使用了8根強紫外燈管,每根強紫外燈管的紫外輻照強度是普通紫外燈管的3倍。這就意味著一旦啟動,相當于有24根普通紫外燈管同時在作用,即刻殺菌效率極高。而傳統固定式紫外殺菌裝置(如室內安裝的紫外燈),由于幾何角度、輻照距離、紫外衰減等問題,殺菌有盲區、死角。而強紫外殺菌機器人,實質上是個ai,可以自動規劃路徑,自主移動,并根據目標位置自行調整殺菌角度,在固定空間里通過算法和自動化做到“殺菌無死角”。它是一個很靈活的機器人,背著24根紫外燈管,到處巡邏殺菌,相比傳統固定式殺菌,速度和效果都有大幅度提升。
據了解,強紫外殺菌機器人,最初的研發目的,是為了用于地鐵、公交、學校、120救護車等人群密集或潛在細菌病毒傳染強的公共場合的消殺處理。比如目前120系統的一輛救護車一天要轉運好幾趟的病人,如果消毒不徹底,被轉運的病人及醫護人員之間很容易相互傳染,這樣救護車就成為傳染源。由于救護車隨時待命,要求能夠快速消殺,強紫外殺菌機器人就能派上用場,3分鐘完成消殺任務,這樣的機器人深受120系統的歡迎。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