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擁有著數以萬計從事著簡單組裝工作的員工,為社會解決了很大的就業問題。但富士康的老板郭臺銘卻表示要在5年內裁掉80%的員工,讓機器人來代替人工操作。這是富士康要涼了,還是全智能時代真的要到來了呢?
自2018年以來,富士康接連陷入裁員風波。2018年11月,有媒體報道富士康裁員34萬名員工;2019年年初,網上又傳出富士康削減5萬名員工的消息。不僅是裁員,多地的富士康還取消了相關福利,比如取消班車接送。
曾經的火車票現在走向了無紙化,etc代替了人工收費,甚至在商場里都出現了自動清掃機,而機器人確實也可以做富士康員工所做的事。這些簡單的工作被機器人所代替,他們能夠提高精準度和勞動效率,未來依舊會是這種趨勢。有數據顯示,在這兩年內因為機器人被迫下崗的流水線工人已經達到了9.4%,去年上半年我國的銀行裁掉了3.4萬名工作人員,全球50多家銀行的裁員人數達到了8萬人。
如今的制造業都在大踏步向大數據和ai時代進軍,想要成為與國際軟件巨頭比肩的富士康必須要“急轉剎車”,投入大量資金在ai領域轉型升級最有把握的垂直應用領域。郭臺銘收購了夏普,2018年在硅谷成立人工智能系統公司,開發富士康獨立知識產權的自動化生產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說這是富士康向ai領域轉型升級最有把握的垂直應用領域。
郭臺銘曾把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用九個字來形容,即云移物大智網+機器人,“云”是云計算,“移”是移動訊息,“物”是物聯網,“大”是大數據,“智”是人工智能,“網”是工業互聯網,加上機器人。 2011年起,富士康就提出將在5到10年內裝配100萬臺機械手臂,但“百萬機器人”計劃進展似乎并不順利,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興起,2016年富士康推出“無燈工廠”生產線。
為了推進機器人代替人工,富士康給出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利用機器人取代重復性工作以及危險性工作;第二階段改善生產線,提升效率;第三階段令整個工廠進入自動化階段,令所需的人手減到最低,人力只負責檢查等工作。
這或許意味著,日后不光是iphone還是小米等手機在發布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更快地買到新設備了。
來源:網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