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快“機器換人”步伐,智能制造拐點在前
2020-02-07 22:01來源:
原標題:疫情加快“機器換人”步伐,智能制造拐點在前
_
_
泰伯網 午夜犀牛 | 撰文
2月7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公告,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推出五條惠企稅收政策。其中,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行業企業2020年度發生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
另外,運輸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取得的收入,提供公共交通運輸服務、生活服務取得的收入,以及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資快遞收派服務取得的收入,皆免征增值稅。
考慮到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春節后全國各地政府以及國家多個部門都著手出臺扶持政策,幫助企業克服疫情的不利影響。
這其中,多數企業都面臨著復工后無人可用的局面,沒有工人就沒法組織生產、沒法按時交貨。“機器換人”的需求變得格外現實和迫切。對國內的智能制造企業而言,這無疑是個機會,就像線上教育、線上辦公、醫藥等行業被看好一樣。
01
據統計,從春節前至今,我國智能制造百強企業中有近40家企業發布了2019年業績預告。其中21家預增預盈,10家預虧,6家預降。
在上述智能制造企業中,三一重工去年的業績最突出,預計凈利潤為108-118億元,同比增加77-93%。另外兩家重型制造商中聯重科、徐工機械的業績預告也相當出色。中聯重科預計2019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3-45億元,同比增長112.89-122.79%。徐工機械則預計2019年實現凈利潤36-40億元,同比增長75.98-95.53%。
在英國khl集團發布的2019年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中,徐工機械、三一重工、中聯重科位居我國上榜企業的前三。三家企業是我國制造業升級的排頭兵,近幾年都建立了自己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三一重工的樹根互聯,徐工機械的漢云,中聯重科的zvalley os。
在近40家智能制造企業中,預計2019年實現扭虧為盈的有4家,分別是賽摩電氣、華勝天成、海得控制、領益智造。同時由盈轉虧的企業則達到8家,分別是正業科技、科大智能、漢威科技、昊志機電、華昌達、東旭光電、慈星股份、東土科技。
在10家預虧企業中,除上述8家由盈轉虧的企業外,剩余兩家沈陽機床、秦川機床皆為我國數控機床的龍頭。兩家機床企業皆為連年虧損,沈陽機床2019年剛經歷了破產重組,預計虧損高達25-31億元。
統計顯示,截至2月7日,已有2213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9年度業績預告。其中預增942家、預盈302家,合計報喜比例為56.21%。另外,在已公布業績預告的智能制造百強中,預增預盈企業的比例約為55%,與股市的整體情況一致。
02
有專家分析,“受到疫情影響,人員復工的不可控因素依然存在,對于眾多制造業而言,如果說過去對于自動化的投入持觀望態度,此時在觀念上與理念上的轉變會是大概率事件,背后的邏輯是成本、人員、效率的綜合權衡,減少對人工的依賴會是核心要素”。
機器人企業埃華路總經理黎廣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認為,疫情對機器人在某些場景下的應用具有推動作用,如無人叉車、服務機器人等,“可以說春天來了”。
事實上,在本次疫情中,各類服務機器人已經開始在不同場景下上崗。
1月28日,廣東省人民醫院開始用機器人來承擔送藥、送餐、回收被服和醫療垃圾等工作。同時,杭州、寧波等地的部分隔離點也在嘗試機器人送餐。
疫情期間,武漢部分醫院臨床使用了智能消毒機器人;美國的首例新型肺炎患者,其治療則完全由機器人操作。除此之外,殺菌機器人、體溫檢測機器人也在大量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景下獲得了應用。
在疫情中,“尤其是在體感檢測、配送、送餐、消毒殺菌、醫流、手術等場景中,機器人可以有效的替代人員進行作業,減少和降低不必要的風險”。
有分析認為,服務機器人真正的高價值領域在于to b端的市場,如醫療機器人、巡檢機器人、配送機器人等。此次疫情中投入應用的機器人,既是對大眾的一次教育,也是對機器人的一場實景考驗。
03
來自未來智庫的報告指出,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以及醫療、教育需求的持續旺盛,我國服務機器人存在較大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預測,2020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34%。到2021年,隨著停車機器人、超市機器人等新興應用場景機器人的快速發展,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接近40億美元。
本次疫情對于智能制造的意義不僅限于市場機會,梅卡曼德創始人邵天蘭認為,疫情還會加劇行業洗牌,“我們內部也討論了,如果有一些具備視覺支持、研發能力的中小企業,因為疫情導致暫時經營困難,我們可以考慮收購,達到共贏。”
不過從長遠來看,邵天蘭持樂觀態度。他表示,機器人存在的目的就是減少人員,減少客戶的用工風險,所以長期看這肯定是利好。
勃肯特董事長王岳超也表示,疫情的積極影響就是加速推動“機器換人”的發展,如果工廠實現高度自動化,就可以有效應對用工荒。
近幾年,隨著國內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下降、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機器換人”的需求日益突出。同時,自2012年以來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均價呈現穩中有降的趨勢。在人力成本上升疊加機器人成本下降的形勢下,“機器換人”的經濟性逐漸凸顯。
據聯合國人口司預計,2020~2050 年中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量和人口比重將會持續下降,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則將不斷攀升。
有研究報告指出,在此背景下,2020-2050年“機器換人”或將成為確定性較高的長期發展趨勢,國內對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的需求有望持續提升。
而在本次疫情的催化之下,這場從“機器換人”到“智能制造”的需求躍遷,或將加速到來。
加群提示
提供線索請發送至郵箱:news@taibo.cn
責任編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來源:搜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