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簡稱“中汽協”)發布數據顯示,1月份中國汽車銷量194.1萬輛,同比下降18%。截至2月12日,在183個整車生產基地中,已有59個基地開始復工復產,占比為32.2%。
中汽協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汽車行業一季度的運行情況將產生較大影響,行業產銷量將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按照企業晚開工10天計算,以及復工后人員、產業鏈供應短期無法滿足生產需要,預計將影響行業產量超過百萬輛。疫情結束后,抑制的消費需求會在短期內得到釋放,汽車市場將會迎來一波短暫的消費高峰,但全年汽車市場發展形勢仍不容樂觀。
1月份產銷量下降明顯
中汽協重點企業集團統計數據預計,1月份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78.3萬輛和194.1萬輛,環比分別下降33.5%和27%,同比分別下降24.6%和18%。
中汽協表示,今年春節假期在1月份,有效工作日較少是今年1月份產銷下降的主要原因。1月20日之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顯現,但由于已接近春節假期,中汽協判斷新冠肺炎對1月份數據影響有限。
1月份乘用車、商用車、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下降明顯。其中,乘用車產銷預計分別完成144.4萬輛和161.4萬輛,環比分別下降33.9%和27.1%,同比分別下降27.6%和20.2%,降幅大于行業總體。商用車產銷預計分別完成34.1萬輛和32.6萬輛,環比分別下降31.4%和26.7%,同比分別下降7.8%和5.7%。
新能源汽車產銷預計分別完成4萬輛和4.4萬輛,同比分別下降55.4%和54.4%。其中,新能源乘用車產銷預計完成3.5萬輛和3.9萬輛,同比分別下降56.3%和54.5%;新能源商用車產銷預計均完成0.5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7.4%和51.7%。
預計影響產量超過百萬輛
中汽協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汽車行業影響主要為:購車需求和消費能力短期內明顯下降,企業生產進度受阻,企業出口困難增加,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隱患加大,企業應對標準法規的難度大幅加劇。
中汽協介紹,目前受訪的300多家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反饋的信息綜合分析表明,本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短期影響大于2003年的“非典”,對于本來處于調整期的汽車行業影響更大。
疫情嚴重的湖北地區,年度汽車產量約占全國的8%至9%,比較嚴重的廣東、浙江也是我國汽車工業大省。除了直接影響當地整車企業的產銷量以外,以上三個地區的零部件配套企業眾多,即使其他地區具備開工條件,但由于整車廠全國配套,產業鏈長,一個部件供應不上就會影響整個工廠生產進程,因此短期內零部件供應將會制約整車的生產節奏。
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均出臺了延遲復工的通知。中汽協對超過300家整車、零部件企業的調查統計表明,延遲復工導致企業較往年平均少開工7天至11天(湖北地區更久),多數地區還要求人員返回工作地后居家觀察,進一步推遲復工時間,造成企業生產力不足,影響產品制造。各整車企業外地員工返工隔離,造成一定比例的一線人員缺口,開工率不足將增加產業各級生產環節供應不足的風險;同時,人員防護物資不足也難以支撐企業生產復工需求;很多省市區域及鄉鎮道路已出臺限行嚴檢、實施高速嚴查等措施,影響整車、零部件運輸,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生產問題。特別對于近期負責加急生產負壓救護車的企業而言,任何環節的阻礙都將影響整車生產,進而造成訂單交付的延遲。
中汽協方面預估,按照企業少開工10天計算,以及復工后人員、產業鏈供應短期無法滿足生產需要,預計將影響行業產量超過百萬輛。如果停工時間進一步延長,2月份產量影響將進一步擴大。同時,復工以及運輸問題的影響,遲滯了國內乃至全球產業鏈的生產運營,或將引發國外汽車企業調整生產布局的風險。
三成整車生產基地復工復產
零部件企業所受疫情影響更大。其中,一些中小企業在收入減少、支出正常的情況下,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增加,部分體量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面臨破產倒閉的困境。
在出口方面,隨著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些國家和企業已經以防止疫情擴散為由,拒絕接受已經訂購的貨物,對原有的訂單也做出了撤銷。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超過60個國家發布了對我國的入境管制措施,這也對我國汽車企業開拓海外市場造成阻礙,加大汽車及零部件出口的難度。同時,由于不能及時復工導致的供應鏈緊張、出口訂單延遲交付,給企業后續的訂單簽訂造成負面影響。
根據中汽協統計,截至2月12日,在183個整車生產基地中,已有59個基地開始復工復產,占比為32.2%。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解釋稱,事實上,已復工復產的59家企業并非為全員復工復產,很多企業為少數人員做復產前的準備工作,處于半復工狀態。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