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翻開工業發展史會很多有意思的歷史細節。
比如現在日本強大的工業,如果要追尋其發展壯大的源頭,其實是拜美國政府所賜。
我們知道在二戰結束后,美國政府為了可以在日本本土培植其美式政治制度,從而更好地同化日本可謂是花盡了心思下足了血本。而且不僅局限在政治和文化這兩個維度,在經濟上美國政府同樣不遺余力,這其中就包括對日本工業的扶持。
美國政府介入日本工業發展最強力的措施之一就是強行要求和這兩個當時已經在日本夯實根基的企業退出,把市場發展空間讓渡給日本本土車企。
和創立于1933年(是在1934年才決定創立生產廠),但到1945年8月二戰結束時,日本的工業生產設施在戰爭中幾乎毀壞殆盡。
圖注:佐吉靠織機起家
圖注:創建工廠時的條件也是較為艱苦的
選擇在1946年才開始創業,1948年成立株式會社,算是避開了戰爭的禍害。
而和這兩大美國車企早在2020年代分別于1924年和1927年以ckd的方式在日本實現生產。
也正是比日本本土企業早了十幾二十多年的市場耕耘,當時的日本民眾對美國的好感度并不低。就像我們對德國以及廣東地區對日系車的好感度,也都是建立在這些的先發優勢上。如果美國政府不強制勒令和退出日本,那么很可能就不會有后來的和,或者說日系車的發展極可能要再延后很多年才能慢慢得以發展。
前ceo里克·瓦格納(1998年便開始擔任的,在任內為扭轉頹勢也是推行多項改革)在2008年談到全球化這個問題時還對美國政府的那次決定耿耿于懷。
圖注:2009年瓦格納在宣布前被迫辭職
據他透露,至今對上40年代在日本創下的市場份額都望塵莫及。事實上,上50年代在政府要求下撤出日本后,和等美國廠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禁止在日本市場參與競爭。如今,不論還是,他們在日本的市場份額基本都可以忽略不計。
“我們在那里落后了50年,那次‘抽離’行動對我們有什么好處?”瓦格納說。事實上,至此之后和都沒能再真正重返日本,因為他們在美國本土都已經被日本車打敗了。
至于后來日本政府為了鼓勵本土工業發展所采取的措施,諸如:設置關稅等壁壘限制外資進入;注重產業集中度的提升,著力培養有競爭力的大型集團;對本土車企的融資給予最大便利等等,其實都是后話了。
當然車轍君在此也并不否認日本車企后來在生產制造、產品研發以及企業創新等方面做出的成就,只是通過這點想說的是,一國之命運,一個產業之興衰,有時候可能也就取決于歷史上的某個瞬間。
作者:衛斯基
來源:易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