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2020已至,“未來已來”,關于未來十年的預測與討論從未停止。面向未來,下一個十年我們會面臨什么變化與挑戰?我們又將如何布局?2020年1月12日,2020年新年思想匯在清華大學蒙民偉音樂廳舉行,10位金融emba及高管教育項目授課教授與校友作為行業領軍者就前沿問題進行分享,300余位學院師生共同參與了這場思想盛會,一起以新思想迎接“20新時代”。
金融emba 2019秋季班校友、藍胖子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兼ceo鄧耀桓分享了人工智能技術在馳援人口結構挑戰中的應用。鄧耀桓是李克強總理親自接見的青年創業者,帶領藍胖子機器人斬獲“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先鋒企業”殊榮,接連入選2017年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和2018年福布斯亞洲“30位30歲以下精英”,他的夢想是用機器人改變世界。
鄧耀桓:人工智能馳援人工結構挑戰
以下為發言實錄:
各位下午好!藍胖子機器人是做aiot的,即在物理端,用機器人解決執行的問題,在云端,用ai去做決策,用傳感器連接兩者。
長壽時代下中國面臨的人口挑戰
現在社會面臨的問題是人口結構到達非常嚴重的拐點,今年的出生人口只有1100萬,死亡人口是1050萬,基本沒有新增人口。另外,香港人平均壽命達到85歲,20年前大概是73歲,而所有的社會結構和整個社會架構,都是基于壽命是73歲而設立的,現在面臨養老,支撐生產端和流通環節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而消費端的需求卻越來越大的問題。
到2035年,中國60歲和65歲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大概是28%和20%,老齡化這個詞兒非常悲觀,似乎看不到任何機會。長壽時代這個詞是我兩個月之前參加企業家論壇的時候,聽泰康的陳東升董事長介紹的,這個詞兒非常有格局。以我家里人為例,60之后她們仍然琢磨可以開始第二個事業,甚至是攀登下一座事業的高峰,這帶來了很多機會和挑戰,同時也為新的長壽年代的人帶來了很多的希望。
但是,生產端大多是由年輕勞動力來提供的,這就意味著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常態下,未來需要越來越多的年輕勞動力支撐生產和流通。快遞行業是最明顯的,去年雙十一一天就產生了18億件的快遞,如果在流通環節當中每個快遞接觸人手的次數是10次,意味著這一天產生的快遞要接觸人手180億次,現在每年快遞是多億件,再過幾年就超1000億次,然后就是2000億次,我們還有多少勞動力人口可以去支撐呢?何必去懷疑人工智能替代大量的就業呢?我們夠不夠就業都成問題了。
越來越多的重活和累活需要做,以前中國做快遞的企業家雖然對人工智能感興趣,但是都覺得不急,直到一年之前發生改變,國內最大快遞公司的一把手現在最擔心的事情是春節后一個月沒人,那么所有的快遞都會停滯,這時候如何第二天還能把你的電商包裹送到位?
機器解放人類
現在的二線、三線、四線城市建設的很好,可能這個春節之后,回一線城市的人口就更少了,那么誰去支撐呢?我們在座都是網購的用戶,快遞怎么能夠快速的到達我們的手里呢?這個時候不得不用科技的手段去解決這個問題,至少是流通這個部分的問題。
分享個小故事,兩個月之前我回到美國一個20萬平倉庫項目落地的情況,在自動交通區域經過的車都是無人車,這個大倉庫里面有一列一列的火車,全都是用激光雷達導航從a點到b點,運行的非常順暢。但是,突然所有的車都停住了,我以為是技術問題,原來是替代人工的時候,有一個人即使我們把他的工資開到60歲一次過發放都不愿意走,他認為自己比無人車開的要好,但是他的存在導致系統癱瘓。這是他曾經驕傲的工作,確實讓人感觸良多。
我們和很多公司所做的技術都涵蓋了物流倉庫所有的操作,涉及訂單分揀、地址分揀、倉內運輸和裝箱裝車環節。所有的操作都可以用機器人解決,其中早已經比人更快、更高效、更準確。
我們的客戶有716個飛機和1.6萬多輛車,每天有1萬件包裹,在分配這些包裹到每一個飛機和每一臺車上,人工智能絕對比人厲害,只需用一些服務器即可解決。人如何能夠動態推演那么多可能性。
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未來快遞公司要走的路徑,都是用人工智能做物流,就像是三維的俄羅斯方塊,用統一的集裝箱把不同的貨放進去,放的越滿越好,算的越快越好。
這個是全世界最大家具公司的案例,我們發現不做決策只做執行并不能最大程度提高效率。一開始,我們算的時間比他們全球最牛逼的人算的時間要長,但是不到一年,我們算的時間就遠遠超過他,他是公司全球做這方面規劃推演最厲害的人。2019年年終的數據顯示,ai秒殺了最厲害的人。
這只是一個起點,意味著我們公司既做制造業,也可以做流通和銷售,如果有確定的銷售目標,可以倒推明年任何一天的生產規劃、物流規劃、銷售規劃,這完全改變了我們對管理以及規劃的理解,ai告訴你的,跟物理定律一模一樣,ai給了我們新的標準以及極高的可視化,我們全球按照統一物理標準執行。
這是一個小視頻,是我們用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做的事情,因為前段時間政府在推垃圾分類,我們就想機器人能夠在這方面幫到人類。我以前覺得ai特別高大上,后來發現ai和機器人跟當年的it和自動化是一樣的,ai也好機器人也好,都是賦能技術,賦能各大行業。
為什么要把ai和機器人限制在一個領域呢?我們開始去探索和每一個板塊最頂尖的公司合作,用我們的技術研發共同的產品,包括物流、制造業、農業、醫療、零售、能源、教育等等。
來源:mba中國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