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2日,適逢世界經濟論壇創辦50周年之際,北京大學攜手倫敦大學學院在瑞士達沃斯共同舉辦專題論壇,主題為“面向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人工智能路線圖”。
550 >
專題論壇現場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瑞士特命全權大使耿文兵,瑞士前駐華大使jean-jacques de dardel,倫敦大學學院校長michael arthur,倫敦大學學院理事會主席、世界經濟論壇國際工商理事會聯席主席褚立力,芝加哥大學校長robert zimmer,蘇黎世大學校長michael hengartner,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韓國崔鐘賢學術院院長樸仁國,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副校長小尾晉之介,北京大學副校長張平文,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第一副主席leonz eder,世界經濟論壇中國及東亞項目主任david aikman等世界知名大學校長和來自全球學界、政府、企業、國際組織的近百位代表出席論壇,歡迎儀式由組委會主席、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主持。
550 >
與會嘉賓
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劉哲主持了論壇的專題討論環節。
在上半場討論中,來自北京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人工智能、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領域的三位著名科學家,就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轉型力表達了各自的觀點。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鐵軍非常樂觀地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不僅已經在教育和垃圾分揀中嶄露頭角,而且未來也必將在人類應對自然災害等諸多重要領域大有作為。倫敦大學學院助理副校長、生命科學院院長geraint rees強調,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將會對人類行為模式持續產生重要影響,我們亟需加強研究并引導其發揮更加正面的積極影響。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理學部主任謝曉亮則認為,我們雖然可以在生命機制研究以及臨床診斷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供輔助,但同時也不應過分夸大它們的作用。
550 >
專題討論
在下半場討論中,北大和倫敦大學學院的教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深入討論了人工智能可以為全球“公共善”(public good)帶來的貢獻。倫敦大學學院教育學院教授、人工智能教育學會聯合創始人roseluckin指出,人工智能可以為解決教育資源不足提供方案,但同時也要求人們學習如何安全地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并為適應未來社會的改變做好準備。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確可能會帶來風險,但更重要的是它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和重要資源。倫敦大學學院科學與技術研究教授jackstilgoe則提出,我們需要充分調查和分析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實際社會沖擊,而不只是停留在一些單純理論性的構想中。
550 >
專題討論
提問環節中,與會專家和現場聽眾進行了富有啟發的互動。在最后總結中,主持人劉哲表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數字轉型,雖然全球對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尚無統一明確的答案,但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要求我們開創全新的世界圖景,用更加成熟理性的方式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