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骨科手術機器人研發生產企業(以下簡稱:鑫君特)已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晨興創投領投,原投資人弘暉資本跟投,浩悅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的獨家財務顧問。此前,鑫君特曾獲得華熙國際、弘暉資本、茂榕投資、中關村協同基金等多家投資機構的投資。
鑫君特成立于2015年,公司主打產品為集術前規劃、術中導航和終端執行于一體的自動化、智能化多功能手術系統orthbot(歐博士),它采用手術規劃和專用手術機械臂幫助醫生完成大量復雜、高難度、高風險的手術操作,使得手術精準高效,同時也保障了手術安全性。
orthbot(歐博士)
據鑫君特董事長姜黎威介紹,orthbot的導航系統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也采用了自研的專用手術機械臂。為此,鑫君特已獲得2個中國發明專利、13個實用新型專利,以及1個美國發明專利。
近年來,脊柱外科手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由于脊柱外科解剖結構復雜,毗鄰重要血管神經,手術難度和風險性很高,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方法提高手術安全性和降低相關并發癥。手術機器人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被設計出來,它因精度高、重復性好、耐疲勞等優點而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
以臨床廣泛開展的傳統骨科脊柱融合內固定手術為例,醫生需要徒手將螺釘置入脊柱椎體,對病變節段進行固定操作。由于脊柱手術涉及的解剖結構復雜,椎管內的脊髓神經容易因為置釘偏差受到損傷,產生截癱等災難性后果,因此精準的置釘操作成為了這些手術的關鍵和技術難點。
但問題是,現階段醫生在開展這類手術操作時面臨手術規劃、術中輻射暴露、置釘操作精確性和穩定性等痛點。對此,姜黎威表示,鑫君特自研的集合了智能術前規劃和精準自動操作的orthbot手術機器人能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在主刀醫生和“機器人醫生”緊密配合下,該手術僅用1.5小時就完成了,比原手術縮短了約1個小時,且術中患者x線照射次數也減少了80%。
具體來說,orthbot的智能術前規劃采用了可見光定位的技術手段,即計算機通過雙目攝像頭捕捉到圖像后,對圖像進行處理、分析和理解,識別出圖像中與視覺定位圖像模板相匹配的部分,通過特征點的坐標位置計算出坐標定位板在視覺定位系統中的位置信息,它與傳統的紅外定位方式相比,具有抗干擾能力強,容錯性好的優點。
而在自動操作上,orthbot的設備設計了一個自動操作裝置(智能骨鉆),在設備到達導航位置以后,醫生通過工作站發出操作指令,手術機器人根據術前規劃的參數進行自動置針。另外,與導航定位后的人工置針相比,orthbot的置針更加平穩,能夠有效地降低人為因素引起的誤差,精度控制能力更高;且具有智能觸覺功能,通過壓力傳感器模仿人的觸覺,進一步把手術過程中的阻力進行量化,更能保證手術安全。
據悉,orthbot已于2018年成功完成臨床試驗。姜黎威透露,orthbot預計能在未來12月內獲批上市,可面向三甲醫院、區域醫療中心、骨科專科醫院及50萬以上人口的縣級醫院等進行銷售。
而除了脊柱外科手術,鑫君特特在同步研發針對人工關節置換、創傷手術等場景的新產品。
至于市場前景,有數據顯示,骨科植入手術2016年達到290萬例,2016-2021年預計增長率達到10.2%,在2021年將達到472萬例。若以關節與創傷手術平均價格為5萬元左右、脊柱外科手術平均價格10萬元左右來測算,鑫君特面向的是個千億級的市場。
近年來,國際骨科巨頭johnson&johnson、styker、zimmer+biomet、medtronic、smith&nephew等紛紛通過收購的方式布局骨科手術機器人領域;mazor、mako、medtech等骨科手術機器人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天智航的“天璣”機器人銷售收入也在不斷增長......無不佐證了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廣闊市場。
姜黎威也透露,隨著帶量采購政策(針對耗材)的進一步滲透,越來越多醫院開始注重勞務收費,針對手術機器人收費的區域也會越來越多,也更注重醫生工作效率的提升,這手術機器人的推廣普及而言,都是重大利好;但鑒于市場還相對早期,未來企業也需花精力開展更多醫生培訓工作。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