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報記者葉佳琦攝影貢俊祺
10年前,上汽汽車有限公司發動機廠的機加工車間里人聲鼎沸。三十多個操作工每人操作一臺設備,一道工序完成后,通過小車送到下道工序。有時零件搬來搬去,還會磕磕碰碰。所有工序完成后,零件有些部位需要接受人工檢查。
10年后,機加工車間里又是什么樣的光景?
市人大代表、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發動機廠維修科高級經理告訴記者,“人海戰術”早已成為歷史,生產線已全面進入自動化。機器人負責抓取零件,傳送過程中不會造成硬傷。機加工車間生產線人數大幅減少,只剩下少數人看管自動化設備,處理突發情況。依靠人工檢測的部位已經由許多視覺檢測裝置取代。
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等先進裝備不斷涌入車間,這在制造業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大勢。當智能逐漸替代“人工”,傳統勞動力大量減少,工人們怎么辦?在今年的人代會現場,代表們一針見血地提出:創新思維決定成敗,崗位仍是最好的職業培訓老師。
現實:“無人化”兩年內就能回本
再過幾年數控工人將被淘汰
工廠自動化,無人車間已是大勢所趨。徐小平代表說,從企業的立場來看,是歡迎這個變化的。“自動化以后,數據的穩定可以帶來質量的穩定,過去人工操作時失誤導致的質量成本上升的現象明顯少了。”徐小平說,自動化率提升也直接導致勞動生產率(即工人人均產出率)每年提升,降低了企業用人成本,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也曾有人質疑:工廠購入設備也需要資金,機器換人真的劃得來嗎?徐小平為此特意細細算過一筆賬:就以他所在工廠的裝配部門為例,機器換人,最多2年內就會收回成本,并且,機器比人工操作更安全,在薪資的穩定上會起到積極作用。
市人大代表王曙群在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事業三部(九分廠)擔任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上海航天局首席技師。來自一線崗位的他也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對傳統制造業帶來的巨大沖擊。
以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的數控工人為例。20年前,他們特別搶手,收入要高于企業普通員工的1.5倍以上;10年前,他們的收入約高于企業普通員工1.2倍。現在,只能與普通員工持平。“再過10年、20年呢?目前3d打印技術突飛猛進,各類新型技術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我推測,大部分制造企業會通過3d打印機來進行生產工作,數控工人可能會被取代。”
“20世紀90年代,業曾輝煌一時,全上海相關從業者超過100萬人次,但現在,紡織行業早已不復昔日盛名。同樣的,近幾年,鋼鐵、化工行業也在由盛轉衰。”王曙群認為,時代在變,不符合城市發展需要的產業終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在這樣的形勢下,制造業工廠與一線工人如果還不能盡早轉型,最終也會像紡織工人一樣,成為時代的棄兒。
建議:即使身在基層也一定要進取
工人應像科學家那樣創新
王曙群參與分組討論。
在“機器換人”的時代大背景下,產業工人隊伍到了轉型的關鍵期。人工如何戰勝人工智能?代表們認為,在這種趨勢下,工人自身更加需要有創新意識,提升技術能力水平。
王曙群認為,如果崗位被取代,這就說明自身的技能或者知識水平老化了,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求。“你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更要有一顆上進的心。這是抵抗崗位更迭風險最有效的手段。”他說,再好的機器也是由人主導創造,人工智能的開發運用、機器人的生產不是科學家一拍腦袋就決定的。它從理念、技術到真正落地投入使用,離不開在基層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上海的產業工人隊伍龐大,但頂端優秀人才仍舊鳳毛麟角。其實,新技術的發展雖然給工人們帶來了沖擊,但也帶來了機會。”王曙群說,放眼當下,像包起帆、等越來越多的一線工人獲得了國家進步獎,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最近6年內就有4位生產一線工人獲得了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同樣的崗位,為何一些工人可以走上更高的平臺?王曙群認為這與他們的創新能力密不可分。新技術的日新月異,倒逼著工人成長,也激發了工人學習意識。“五六十年代的勞模,他們身上體現了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但現在的勞模精神,更多地體現在創新、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即使在基層,新時代的工人也得像科學家那樣去工作。”
徐小平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我們做維修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直在應對新狀況。有時,新技術的發展也會讓我難以招架,這就需要我主動思考、學習。可以說,我做了40多年工人,其中30多年都在不間斷的學習。”比如,激光技術引入汽車生產制造后,最初工人對此不了解,激光設備一旦發生故障,動輒等上數個禮拜來維修,損失不可估量。在這種壓力下,徐小平開始自學激光理論,并請教供應商和技術人員,拜訪國外專家。最后,他通過反復鉆研,終于掌握了自主維修。
徐小平說,如今他管理著700多臺智能化設備,但這不意味著工人們沒事干了。他們得維護設備,不停學習知識。“機器換人”,只不過是從生產線操作員變為了機器人操作員這種更具技術含量的職位。在這樣的轉變之下,工人一定要進取,要創新。
對策:將職業培訓真正落到實處
人才培養要緊跟產業轉型
徐小平介紹一線工人的培訓現狀。
工人要有轉型的自覺,企業也有幫助培訓的責任。代表們認為,崗位仍是最好的老師,工人們可以先學技能,后補理論;在此期間,企業應該站出來幫助員工跟上技術轉型的步伐。
“傳幫帶”仍是技能培訓有效手段
“我發現凡是在一線崗位上的工人,他在實踐中摸索設備、機器人,他成才的速度要比科班出身的快。為什么?因為車間里他能碰到許多問題,這些處理問題的經驗是專業書本上學不來的。”徐小平指出,傳幫帶、師傅帶徒弟,這種傳統的方式即使在人工智能時代,依然很有效。在他看來,現在很多企業的技術培訓是由人力資源部門推進,但真正的職業轉型升級,尤其是技術工人的轉型,還是應通過師徒帶教這種傳統途徑。
“這種量身定制的,手把手的教導,比委托社會機構培訓工人有效多了。”徐小平透露,他正著手在上海技師網上開一個版塊,通過發布一些高技能人才的專長、從事的專業等信息,讓其他一線工人拜師學藝。不僅如此,這個平臺還將打破行業門檻,實現跨界結對。“許多工種沒有行業特征,不管是哪個行業出來的大師,只要你想學技術,你都可以去拜他。技能本身也應社會化,而非行業專用。”徐小平說,技師網預計春節后就上線,屆時,他們將根據社會反響,每年舉辦一兩次團體拜師會,在社會上也營造學技術的氛圍。
用足職工培訓費助力技能轉型
企業是開展職業培訓、提升職工技能素質的主體。依法足額提取和使用職業教育培訓經費是企業加強職工培訓、提升技能素質的重要保障。
記者了解到,我國《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培訓制度,按照國家規定提取和使用職工培訓經費;《上海市職業教育條例》規定企業應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職業教育培訓經費;從業人員技能要求高、實訓耗材多、培訓任務重、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可以按照2.5%提取,列入成本開支。
然而,2019年,市職工技術協會對52家開發區(工業園區)的1416家企業開展了專項調查發現,近1/3的企業沒有依法提取教育經費,近一半的企業沒有完全使用年度教育經費,近1/3企業沒有做到60%教育培訓經費用于一線職工。
為此,在今年人代會上,徐小平向大會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強企業職工教育經費依法提取和使用的建議》。他呼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引導企業依法足額提取使用教育培訓經費。對未足額提取和提取后未按規定使用的企業,暫停地方教育附加經費的資助。他建議,發揮企業教育培訓經費的最大效用,鼓勵企業依托首席技師工作室等開展教育培訓。“要讓所有職工教育經費足額、按時、按需求到位,真正惠及所有技術工人身上,讓他們有足夠的資金去實現技術轉型。”他說。
高校積極思變適應技術變革
目前,部分應用型高校負責人也敏銳捕捉到了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革命對勞動者職業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他們思考的,是學校如何縮短學生成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周期。
“我們始終以職業為導向,緊跟上海城市發展需要,掌握產業動態,了解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學生的培養計劃。”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校長俞濤代表告訴記者,2018年,我國高校首次開設智能制造工程專業,二工大是上海四所率先增設專業的高校之一,學生將接受從理論到實際應用的智能制造工程師基本訓練,成為智能裝備故障診斷、維護維修,智能工廠系統運行、管理及系統集成等方面的復合型、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目前,二工大也同商飛制造公司聯合申報開設復合材料成型工程專業。這些都是高校隨著上海市產業的轉型升級,為先進業等重點產業培養人才最有力的回應。
來源:和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