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聞網訊(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赫 軒轅楊子)過年回到家,你會怎么描述自己的工作?陜西清澗的鮑張艷和她的伙伴們是“ai(人工智能)訓練師”,她們的工作是通過人均每天一千多次的標注,讓ai變得更聰明。
1公里外的杭州,一個垃圾被投入智能垃圾分類箱。很快,這個垃圾的圖片通過網絡,傳送到陜西清澗縣的一家“社會企業”。34歲的鮑張艷在電腦前忙碌著,對這些圖片進行“ai標注”。玻璃、塑料、紙袋、調料罐……一個個電子標簽被標注在這些圖片上。
原來,“高大上”的ai并非“天才”,也要像孩子一樣不斷學習,必須有個“老師”手把手訓練——海量的文字、圖片等信息需要通過人工標注出來。這份工作被稱作“智能時代的幕后英雄”,也是整個產業鏈上最基礎的環節,對學歷要求并不高。因此,很多農村婦女也一樣可以操作。
今年1月,作為“ai+脫貧”的創新模式,“ai豆計劃”推廣到了國家級貧困縣陜西清澗,不僅由螞蟻金服人工智能部提供技術培訓和訂單支持,還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開辦起“社會企業”面向就業困難的年輕人展開招聘。
據了解,清澗縣進入這個全新職業的大都是面臨家庭困難的年輕人,其中大部分崗位,特別開放給就業困難的農村婦女。盡管很多人的學歷止步于初中,但他們很快就能適應這份新工作,操作熟練后平均月收入3000多元,解決了家庭困難的燃眉之急。
如何輕松學會垃圾分類?支付寶的工程師們開發出“垃圾分類指南”的小程序,只要上傳垃圾圖片、或通過語音文字“咨詢”人工智能,ai就能告訴你答案。而這個“懶人方案”的基礎,就是“人工智能訓練師”通過大量標注對機器進行反復的訓練。
去年,由支付寶公益基金會和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共同發起的發起“ai豆計劃”,由此釋放出大量就業機會。在貧困地區孵化社會企業,免費培訓“人工智能訓練師”并建立職業認證標準,優先幫助困難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據了解,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已經命名這個“新職業”為“人工智能訓練師”,并將于近期正式公布。未來還將復制推廣到更多貧困地區,不僅會幫助這些地區孵化成立“社會企業”,還計劃每年向企業輸送扶持性的訂單,免費培訓更多有困難的人變身“ai訓練師”。
來源:西安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