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大學專家發明新儀器,可以使肝臟在體外存活一個星期
1月15日消息 目前,器官供應無法滿足臨床需求,而造成供體器官短缺危機的一大根本原因在于,現有技術很難將器官保存時間延長至幾小時以上。而《自然-生物技術》雜志發布新研究,蘇黎世大學專家發明新儀器,可以使肝臟在體外存活一個星期,該儀器還可以修復肝臟存在的損傷,清除肝臟中的脂肪沉積,甚至再生部分肝臟,使更多的供體肝臟可用于器官移植。醫療器械的進步無疑給更多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
新儀器功能介紹
據介紹,該儀器擁有一個復雜的灌注系統,利用最先進的血液泵送和過濾技術,能夠模仿出最接近人體生理的核心身體功能。
該儀器不僅可以使肝臟存活7天,還可以修復肝臟之前存在的損傷,清除肝臟中的脂肪沉淀,甚至再生部分肝臟。
在研究過程中,有3/5的劣質肝臟在經過一個周的灌注后,恢復了全部的功能。
據悉,一個由外科醫生、生物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研發團隊,耗時四年時間研發出了這個灌注系統。這一技術可以使更多的供體肝臟可用于器官移植,挽救更多的生命。
肝臟冷凍保存
目前的低溫保存標準只能讓肝臟在+4°c下存活12小時以內。美國麻省總醫院與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科庫特·尤根和同事,此前曾用–6°c的超低溫非冷凍方法延長了大鼠肝臟的保存時間。然而,將這種超低溫方法想拓展用于人體器官,卻一直存在諸多限制。
此次,該研究機構的雷尼爾·德夫里思、沙朗·泰瑟與尤根團隊一起,研發了一種經過改進的超低溫技術,可以防止人體肝臟結冰。該超低溫技術將人體肝臟維持在了–4°c,與現有保存方法相比,該技術可將供體器官的存活時間延長27小時。
而團隊使用的亞低溫機械灌注技術,可以在20°c左右持續向肝臟泵入氧氣和營養物質,對超低溫的肝臟進行復溫。肝臟的活力在超低溫處理前后并未發生改變,并且能在模擬移植中承受住了壓力。
研究人員最后表示,研究結果支持在臨床上采用低于零度的器官保存技術。不過,有必要先在大型動物模型中測試超低溫肝臟在移植后的長期存活率。
中國醫療器械產業
2018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為4278億美元,預計到2024年規模將接近0億美元,2017-2024 年間復合增長率為 5.6%。中國成為繼美國、西歐、日本之后的第四大醫療器械市場。
來源:中研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