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塘棲鎮餐廚垃圾處置中心運用發酵技術將餐廚垃圾改造成生物肥料,不僅凈化了區域環境,還使餐廚垃圾變廢為寶,成為循環經濟領域的典范。
從農戶垃圾分類到村鎮統一收運,再到專業設備處置直至垃圾變肥料還田——從今年5月開始,塘棲鎮啟動農村垃圾分類工作,并逐步構建起一套餐廚垃圾“收運處”一體化處理體系,掀起了一場變廢為寶的“垃圾革命”。
近日,該鎮“棲愿匯”志愿者參觀了塘棲餐廚垃圾處置中心,并獲贈一份由垃圾生成的綠色有機肥料。大伙兒紛紛感慨,當初起早貪黑入戶指導垃圾分類的努力終于結出了碩果。
按照“政府協調、村委牽頭、專業指導、骨干示范、全民參與、試點先行、統籌推進”的7點工作原則和“提高源頭分類質量、實現末端減量處理”的2個工作重點,塘棲鎮于今年5月15日起啟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及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工作。
為提高垃圾分類質量,塘棲專門組建了一支由鎮、村兩級志愿者組成的隊伍,負責試點啟動階段對農戶的宣教、培訓和日常入戶指導、檢查,并取得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塘棲共有14個試點村的21個試點區塊實施了農村垃圾分類,每周收集處置的可腐爛垃圾量達15840公斤,戶均0.81公斤/日。
這些垃圾全部運往新建的鎮級餐廚垃圾處置中心進行無害化處理。作為全鎮生活垃圾分類的末端配套工程,該中心占地2500平方米,配備有2臺專業餐廚垃圾降解設備和1臺垃圾運輸車,運用發酵技術每天能將10噸餐廚垃圾改造成對土壤、環境有益的生物肥料,實現資源化利用。
現在,塘棲鎮已經構建起一套完整的餐廚垃圾“收運處”一體化處理體系:從農戶垃圾分類——志愿者上門指導——村級垃圾分類收集——鎮級垃圾統一收運——物業公司二次分揀——專業設備處置——制成肥料——垃圾還田,從而使餐廚垃圾變廢為寶,成為循環經濟領域的典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