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電氣王潔: 數字化實現高效和可持續雙贏
[ 施耐德電氣王潔:“未來40年,全球能耗將是現在的1.5倍。要實現全球升溫不超過1.5攝氏度的目標,就必須將溫室氣體排放量縮減一半,能源使用效率提高3倍。這種改變不是不可能,它背后重要的推動力量就是技術創新。只有數字化才能帶來顯著的變化。” ]
12月15日,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閉幕。圍繞碳排放權的分歧,使得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成為熱議,也反映出仍有許多人對此存有誤解。
與此同時,“氣候緊急狀態”一詞當選《牛津詞典》2019年度詞匯,意為“需要采取緊急行動來減少或阻止氣候變化,并避免由此造成潛在的、不可逆轉的環境破壞”。聯合國環境署再度拉響警報,若不采取更激進的減排措施,人類正走向升溫3.2攝氏度的世界。而根據《巴黎協定》,1.5攝氏度是控溫目標,對地球生態而言“生死攸關”。
可持續發展成為企業必選項
而對于企業來說,不斷上升的氣溫風險,以及投資機構正在將各公司的碳排放表現納入評估體系,使得可持續發展不再是可選項,而越來越多成為必選項。
許多大型金融機構都已在投資決策中納入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因子、責任投資、影響力投資相關內容,原因就在于它可以提升投資者收益,還能規避一定的投資風險。明晟(msci)新興市場esg領先指數在最近3年、5年和10年三個區間內都表現出了比基準更高的年化收益率。中國社科院也發布藍皮書,對中國a股主板上市公司進行esg風險評價。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影響力目標指導委員會成員、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長馬蔚華表示:“一筆投資,既有正面的財務回報,同時要有可量化的社會影響力。最理想的投資應該具有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性。”
數字化實現高效和可持續雙贏
減排的主要途徑有兩種:從外部購買碳匯、對自身節能減排。如果自身不能有效地減排,企業就要從碳交易市場購買,產生額外的經濟成本。荷蘭化工科技巨頭帝斯曼中國總裁蔣惟明博士近期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透露,帝斯曼內部正在采取碳定價的方式來推動碳減排。他表示:“帝斯曼的能耗很大,如果仍想保證盈利,就必須不遺余力地降低碳排放來獲得相同的生產率。”
施耐德電氣中國區副總裁、公司事務及可持續發展負責人王潔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40年,全球能耗將是現在的1.5倍。如果要實現全球升溫不超過1.5攝氏度的目標,就必須將溫室氣體排放量縮減一半,能源使用效率提高3倍。這種改變不是不可能,它背后有一個重要的推動力量,就是技術創新。目前最合適的技術就是數字化,只有數字化才能帶來顯著的變化。”
為了提質增效,已經有不少企業大舉投入數字化轉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企業大多也同時提高了能源效率,獲得了經濟增長和減少環境足跡的雙贏。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和埃森哲對1.6萬家企業數據的分析,數字化轉型對企業的投資回報為正。早期接納數字化轉型的企業生產率提高了70%,后續仿效的企業生產率提升僅為30%。
另據施耐德電氣的《全球數字化轉型收益報告》,過去5年,施耐德電氣在全球41個國家完成的230個項目中,凡是部署了其ecostruxure數字化架構與平臺的企業,都獲得了可量化的經濟與環境收益,生產率提升最高可達50%,平均24%;節能成本最高達80%,平均達28%;二氧化碳足跡優化最高達50%,平均達20%。
助力碳排放大戶“綠色”轉身
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是首批被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八大重點行業。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認為,首當其沖的就是化工行業。現在,這些碳排放“大戶”正在不斷轉向綠色發展。
以湖北的三寧化工為例,公司已經與施耐德電氣簽署協議,打造數字化工廠。煤化工行業一直對環保政策和能耗十分敏感,隨著國家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如何通過數字化手段優化生產管理及運營管理能力,已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進入中國以來,施耐德電氣已經與30多家煤化工企業達成合作,其中就包括與三寧化工的60萬噸/年的乙二醇項目。如果連化工這樣的碳排放“大戶”都能一邊提高效益,一邊降低碳排放,全球價值鏈就能夠大舉利用數字化技術推進“脫碳”進程。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