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下,勞動力需要被重新定義,這是科技升級和產業變革帶來的啟示錄。
這一“脈動”,物業領域感知尤為明顯。眾所周知,物業領域是一個重服務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用工成本的逐年增高,而工作流程難以統一、質量參差不齊等非標特性造成了業主體驗較差的結果,服務類機器人憑借效率高、標準可控等優勢,成為“新興勞動力”漸漸出現在物業領域中。
對于專注于科技服務型的b端來說,這是時下的一個關鍵機會。
橫向從物業產業來分析,中國指數研究院報告指出,去年中國物業服務百強企業管理面積均值達3718萬平方米,市場份額提升至38.85%,藍海市場預計2030年末行業總量空間達318億平方米,對應收入規模2萬億元,市場前景依然向好。
縱向從機器人行業來分析,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2014-2019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0.9%,今年國內市場規模預計達86.8億美元,其中服務類機器人為22億美元,占比25.3%。從中不難看出,我國機器人市場需求潛力巨大,服務領域頗具增長空間。
縱橫之下,是碧桂園服務等一眾玩家切入這一領域的前提所在。
碧桂園服務打造社區服務機器人的“基因論”
這的確是一個好的機會,但并不是每個玩家都能切入的賽道。
一方面,機器人賦能物業領域普遍處于摸索時期,摸著石頭過河是一眾玩家的現狀,并沒有相關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鑒;另一方面,這需要相當的財務模型和系統性的業務模塊支持,沒有持續且大范圍的投入,往往難以為繼。
反觀碧桂園服務,其本身就擁有一定的地產方面的基因。相比其它玩家,碧桂園服務深耕物業行業二十余年,更懂物業領域,有一定的場景認知,比方說快速針對物業領域某個可改善的環節進行調研、反饋、決策到最終解決方案的提出,往往在時間和成本維度上就領先了其它玩家。
今年五月份,碧桂園服務執行董事、總經理李長江曾在首屆人工智能與智慧物業高峰論壇上談到,“2019 年是碧桂園服務社區服務機器人的元年。”
他重點提到,“要想成為國際領先的科技型綜合服務集團,碧桂園服務就必須在科技化與智能化上下足功夫,在人工智能上挖掘出新的價值,一方面體現在內部管理系統的改進, 另一方面體現在對業主服務體驗的改進。”
社區服務機器人作為碧桂園服務對業主體驗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碧桂園服務內部團隊與機器人團隊進行深度探討的“共識”。碧桂園服務首席信息官袁鴻凱在接受鈦媒體專訪時提到,“社區服務機器人是碧桂園服務針對社區智能化的一個重要補充,和智慧社區內的其它智能終端一樣,機器人需要連接我們的智慧社區系統,從而綜合投入試用。”
鈦媒體了解到,碧桂園服務對于企業智能化建設十分重視。大部分企業對智能化的投入普遍在200-萬元之間,而碧桂園服務在近5年已累計投入超過4.8億元研發費用。
“勞動力短缺、用工成本上升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人口紅利效益不再那么明顯,這是全行業都將面臨的問題,機器人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一方面這是碧桂園服務對于未來的未雨綢繆和及早謀劃,通過締造“新興勞動力”來降低風險,另一方面,社區里面也的確存在很多適合機器人服務的場景。”袁鴻凱如是說。
社區服務機器人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么?
自碧桂園服務切入b端服務起,關于對社區服務機器人項目的構思不停地在整個團隊腦海中激蕩著。
2018年6、7月份開始進行行業摸底觀察和前期市場調研,彼時碧桂園服務在思考的是,有哪些場景可以嵌套這一產品?
緊接著,碧桂園服務根據其實際的業務場景,正式進行該項目的立案——“針對社區場景,以保潔機器人為主”,在此之后,碧桂園服務前前后后又對比、評測幾款其它廠商的產品,并在產品可行性和創新性方面做了相關研究。
在2018年年底時,碧桂園服務找到博智林,并明確了雙方所扮演的角色和任務。碧桂園服務&博智林社區服務機器人合作項目正式于2019年2月份啟動,于2019年6月份研發出i代機,于2019年10月份研發出ii代機。短短一年不到,兩款產品投入試用。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即將過去的2019年,極有可能是碧桂園服務后續進行大量規模量產社區服務機器人的一個起點。
談及與博智林機器人之間的合作,袁鴻凱表示,“碧桂園服務和博智林機器人之間是強強聯合,互取所長。碧桂園服務有足夠大的體量和足夠繁雜的場景,去給機器人研發提供充足的應用空間,在此基礎上,迭代周期會縮小很多,快速的產品化則是強耦合的結果證明,這是其它保潔機器人制造商所不具備的能力。”
如若不考慮市場因素,圍繞實際場景需求和解決相關技術問題是打造一個機器人兩個必要考量。
談及具體的應用場景,袁鴻凱告訴鈦媒體,“在室內、外一些清潔,包括草坪的修剪,這些工作十分適合機器人去做,外界將目光投向我們,加上碧桂園服務集團內部有機器人公司支撐,然后我們就咬定這個方向開始發力。”
面向的主要場景找到之后,接下來要面臨的是技術上的問題。社區服務機器人機器人產品所應用的是主流的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算法,即將一個機器人放入未知環境中的未知位置,是否有辦法讓機器人一邊移動一邊逐步描繪出此環境完全的地圖,所謂完全的地圖(a consistent map)是指不受障礙行進到房間可進入的每個角落。
但,這并不是一件易事。
碧桂園服務科技研發中心總監沈雷向鈦媒體剖析了其中的邏輯。“大體的算法框架并無差距,關鍵點在于對細節的把控程度,如果細節做得不好,可能在一些指標上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舉個簡單例子,清潔時涉及到的單位時間對于單位面積的覆蓋率,這是一個非常硬性的指標,如果這個指標不達標的話,表現在結果上,就相當于機器人花費很多時間,但并不能將某個區域清潔干凈,等于是一件無效的產品。”
在這方面,社區服務機器人通過主算法結合人工智能圖像識別,加上雷達、相機、超聲波以及傳感器之間的融合,在機器人內部構建了一個比較新穎的感知算法。針對相對封閉的電梯廳等特殊場景,社區服務機器人對感知算法也進行一些優化和開發,以應對空間中多轉角的復雜結構。
而通過自研的相關算法,在保持一定距離的情況下機器可以自動在墻角進行吹風操作,最終將邊邊角角打掃干凈。也正是得益于這些算法,清潔機器人可以將所規劃的路徑清掃覆蓋效率保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
回到一開始的論點,碧桂園服務&博智林社區服務機器人打造的出發點在于取代人工,這也是市場真實需求所在。關于這點,沈雷告訴鈦媒體,碧桂園社區服務機器人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優勢:
其一,機器人可以全時段工作,這是區別于人工的最大的不同。我們可以實時地控制機器人進行清掃或者設定固定時間段進行清掃操作。在封閉小空間,限于尺寸不能超過520mm,清潔一體機器人掃地及洗地的效果為“400m²/小時*10小時/天=4000m²”,這相當于2-3個純手工清潔人員的工作效果;
其二,通過碧桂園服務現有的監控體系,當識別到某個地區的存在垃圾,此時系統便可自動聯動機器人進行清掃操作,在社區內達到即時性清掃的效果。全天候的清潔,讓整個社區內的保潔達到新的程度,業主滿意度自然會隨之提升。
“目前在機器人行業,通過機器人取代繁雜、低價值的工作。對于物管行業,隨著機器人迭代更新,同時,ai+物聯網+5g社區場景的配合度會越來越高,或許我們在未來能夠做到完全取代重復性勞動,這將會進一步提升物業公司的運營效率。”袁鴻凱如是說。
對于未來的一些構想和思考
拋開技術和場景層面,對于一眾機器人企業來說,想要完成“突圍”,市場,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對于社區服務機器人而言,這并不是一個難題。
袁鴻凱告訴鈦媒體,“就目前而言,社區服務機器人整體應用仍在碧桂園社區體系下,而產品應用在社區體系之下讓我們可以快速結合具體的問題進行產品的檢驗和改良,當產品得以在體系內廣泛應用之后,產品的成熟度得以保證,我們才會對它進行下一步的市場化推廣和應用。”也正是得益于碧桂園社區體系,此類機器人產品才有著相對充分的生力和活力。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對于碧桂園服務來說,社區服務機器人不再單單是一個機器人,而是作為整個智慧物業的重要一環。袁鴻凱對鈦媒體強調到,“單獨一種的保潔機器人在社區進行清潔,其實對整個社區清潔效率提升不是十分明顯,碧桂園服務所要求的是機器人與社區其他智能設備配合后的一個‘整合的效率提升’。”
舉個簡單的例子,社區服務機器人雖然是在清掃樓道,其實它也在做著巡邏的工作,而巡邏原本是物業保安的一項工作,甚至說還可以檢查消防設備。機器人充當一個執行策的綜合智能終端,效率提升則來源于跟碧桂園服務的整個智能社區其它智能設備的聯動。
來源:鳳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